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明礼仪教育的内涵 [复制链接]

1#
董仲舒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提出:“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春秋繁露•精华》)。主张道德教育是“为政之首”。进而把儒家的伦理规范概括为“三纲五常”,即,“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建议,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一个历史的选择,它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传承及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朱熹是后汉儒家思想道德集大成者。他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构成了一套系统的、严密的、哲理化的道德教育思想,他提出孝、佛、忠、信、礼、义、廉、耻。他同时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作为“五教之目”;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为学有序”之纲;并以“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修身之要”;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接物之要”。朱熹把学校教育分为小学(8—15岁)、大学(16岁以后)两个阶段;无论小学还是大学,都以“明人伦”为目的。他主张小学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遵守“孝、悌、忠、信”等道德规范;大学要“明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0世纪初,以孙中山、章太炎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进一步提出“道德革命”、“家庭革命”口号,更加广泛地批判封建道德。孙中山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道德规范,重新解释并赋予其民主主义的新内容。他赋予“忠”崭新的含义,即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事业;他对“仁爱”的解释是“博爱”,是救国救民;对“信义”的解释是对朋友、对邻国讲信义,并谴责帝国主义不守“信义”;对“和平”的解释是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孙中山道德教育思想是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继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同时学习“欧美之法”,提倡与三民主义相一致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
新中国进入21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以文件形式提出公民道德规范5句话20字。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劳自强、敬业奉献。这个德目体系继承了中华传统美德,反映了新时代道德育规范的要求。上下五千年的道德文化概括为:仁义礼智信;琴棋书画诗;统领千百年;人道永不变。
分享 转发
TOP
2#

人们根据礼仪规范,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尺度,塑

造良好的形象,合理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