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明礼仪教育的基本内涵 [复制链接]

1#
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构筑了灿烂的文明历史,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享有“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的美称。在这伟大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构建了民族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演变着具有时代性、基础性、继承性和操作性的德目体系,
史料所记:古代伏羲氏统治天下的时候,画出八卦,造出文字,从此产生文章典籍。即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三坟,系指伏羲、神农、黄帝时代的书,讲的都是天人关系的重大道理;五典,系指少昊、顼、高辛、唐尧、虞舜五帝的书籍,讲的都是治理天下的恒长道理。八索,系指夏、商、周三代将三坟、五典视为宝贵,统叫八索,主旨是求索八卦的含义。九丘,系指九洲所有天文地理。从反映这些书籍的卜辞中出现“德”字,如“以德配天”“惟德是辅”等,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德目”体系已渐形成。
中国历来将社会共同的道德规范作为教育人的德目,其区别在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德目及其内涵的调整和充实。如:周代制礼倡德:将孝道作为人的基本品德。子(慈)、良、恭、义、仁、惠、柔、敬、和、友、中、懋等品德规范,为社会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三德”:至德(道)、敏德(行)孝德。“三行”:即学孝行,以亲父母;学友行,以尊贤良;学顺行,以事师长。所谓人的六种美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加上“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称为九德。后为“六德”之说:即知、仁、圣、义、忠、和;六行之为,即人的六种善行:孝、友、睦、婣(nao)、任、恤。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历史发展
春秋时期强化礼教。《左传》中有“六顺”: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管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灭亡。
孔子重礼乐之教。他继承了商周的伦理思想,创建了独特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他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作为教育内容。他提出两个“四教”:诗、书、礼、乐;文、行、忠、信。他设计的完整人格是“三达德”——智:智者不感;仁:仁者不忧;勇:勇者不惧。
孟子发展孔子思想。他以“人性善”作为理论基础,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四德”、“五伦”的道德教育思想。所谓“四德”,即仁、义、礼、智(亦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所谓“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类人伦。他教育人们“明人伦”、“知仁义”,极大地丰富了孔子的思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