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纪,这是一个文化多元绽放,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并且文化多元交流的时代,在各国的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科研项目被共同研究出来,越来越多的未知领域都被慢慢的揭开面纱。但是,新的时代,科学家的爱国主义该怎么体现了?
首先我们来谈谈什么是爱国主义,并且爱国主义的价值是什么?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二)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三)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四)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一般认为,科学是反映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它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系统性,是真的知识体系。作为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本身,是没有阶级性和民族性的。
既然爱国主义是没有阶级性和民族性的,那么科学家的爱国主义该怎么体现了?
科学本身既然没有阶级性和民族性,因此就具有超越性和国际性,可以为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阶级服务。这说明,科学的确是无国界的。但是,作为创造科学知识的主体的科学家,则是社会人,他们总是出生和生活在某个国家或地区;而且现在世界上仍然存在阶级,在阶级社会中,他们属于特定的阶级;同时,他们的科学工作,也不能脱离具体的国家或地区,或者说,总是要依托某个国家或地区才能进行。
科学家在社会中生活,就会受到他所在社会的教育、风俗、宗教、舆论等的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不打上社会和阶级的烙印。如果单从效果上讲,科学家所掌握的知识是能够为任何一个民族、国家或阶级服务的,但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或影响着他们更愿意为某个国家或阶级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家是有祖国的,这个祖国可能是他出生成长的地方,也可能是他后来自己选择的结果。但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是他志愿为其服务的祖国,是他愿意为之贡献自己才智的国家。 虽然科学无国界,科学家能够在不同国家进行学术研究、开展科研工作,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或削弱科学家的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怀。相反,许多科学家在内心深处始终保持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即对自己出生的祖国的热爱和眷恋。他们的爱国情怀有的是通过学成回国体现出来(如钱学森等) ,有的则是侨居国外心系祖国(如李政道、丘成桐等)。【1】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这个命题之所以能引发人们的争论和思考,是因为有些人往往在面对国家的特殊利益和人类普遍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为人类服务”与“为祖国服务”的问题。有人认为,科学家应为人类服务,或者说首先应当为人类服务;科学家应该做世界公民,而不应该做某一个国家的公民。为此,哪里的科学工作条件和环境优越,科学家就应当到哪里去,因为这样他可以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持这种观点的人只承认或者只强调科学家的流动性,而忽略甚至否认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其实,抽象的所谓为人类服务,在现实世界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和美国等同盟 ;国为率先掌握核武器,而拼命争夺爱因斯坦,足以说明问题。当今世界还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人类”存在于不同国家,被划分为不同阶级,还有民族和种族的区别,因此,“人类”是在极不相同的世界各国中生活的人的总和。“人类”这个概念反映的是一般,一般只能存在于特殊和个别之中。人类这个一般存在于各个国家、各个阶级、各个民族和种族的人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实世界中,科学家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一样,也有一个为人服务的问题,首先就是为哪个国家的人服务的问题。
下面举一个中国人爱国的故事和外国人爱国的故事:
60年代,我国的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使全国人民为之振奋,使敌视中国的人震惊,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力和国际地位。为研制两弹立下不朽功勋的科学家邓稼先是一位为国舍己的人。1958年,国家下达了研制原子弹的命令。这是一项绝对保密的工作。年轻的邓稼先被选为主要研制者之一。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说:“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死了也值得。”从此,他开始了秘密的研制工作,人们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一切出头露面的事都没有他参加,连他的妻子和亲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工作,在做什么。他也只能把对亲人的感情埋在心里,过着长期的独身生活。和他同时代的同学,有许多成了有成就有名气的科学家、活动家,他的名字却没多少人知道。 后来,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们仍然不知道邓稼先就是两弹的元勋。有一次,他的好友、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回国探亲,点名要见他。两个人会面后,杨振宁问他在哪里工作,又问起爆炸原子弹的事。他只能回答是在京外单位工作,丝毫没讲自己正是造原子弹的。长期艰苦工作损害了邓稼先的身体。1986年,他患癌症病逝。一直到报上发布了他去世的消息,全国人民才知道邓稼先这个名字。他不图个人的名和利,舍弃了个人的幸福,几十年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大业奋斗,却从不后悔。临终前,他欣慰地说:“我可以瞑目了。”【2】
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发明家.他是美国人, 小时候因为家里穷, 只上了3 个月学, 十一二岁就开始卖报.他热爱科学, 常常把钱节省下来, 买科学书报和化学药品.他做实验的器具, 是从垃圾堆里拣来的一些瓶瓶罐罐.爱迪生12 岁的时候, 在火车上卖报.火车上有一节给乘客吸烟的专用车厢, 车长同意他在那里占用一个角落.他把化学药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里, 卖完了报, 就做各种有趣的实验. 有一次, 火车开动的时候猛地一震, 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磷一遇到空气马上燃烧起来.许多人赶来, 和爱迪生一起把火扑灭了.车长气极了, 把爱迪生做实验的东西全扔了出去, 还狠狠打了他一个耳光, 把他的一只耳朵打聋了. 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他省吃俭用, 重新做起化学实验来。 有一次, 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 还有一次, 硝酸差一点儿弄瞎了他的眼晴。 他没有被危险吓倒, 还是顽强地做实验.爱迪生试制电灯, 为了找到一种价钱便宜、使用时间长的灯丝, 不知做了多少次实验.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 实在太累了, 就躺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儿.他这样不懈地努力, 终於找到了合适的灯丝, 发明了电灯.后来, 爱迪生又发明了电影、留声机......他一生中发明的东西有1000多种. 爱迪生将他毕生的精力都用在造福全人类的伟大事业上; 而在衣着方面, 从不过多考虑。【3】
看到以上两位科学家的爱国情怀,我们不禁知道: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科学家能够在不同国家进行学术研究、开展科研工作,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或削弱科学家的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怀。相反,许多科学家在内心深处始终保持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即对自己出生的祖国的热爱和眷恋。这就是爱国情怀,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而消散殆尽,它是一种情怀,希望这份情怀能够在心底保持下去,在抉择面前能够保持自己内心的淡定。
参考文献
【1】 沙健孙 ,《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00~105页。
【2】 胡卫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39~242页。
【3】 姚郁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42~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