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忠之道 [复制链接]

1#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以四项教纲传教,学习文艺,修治品行,存心忠厚,做事信实。所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见“忠”是儒家的中心思想。一般来说,只有忠厚之人才有恕人胸怀,所以叫做忠恕。民间认知的“忠”有“忠君”“忠主”“忠职”,忠君是忠于国家领袖,这是一个国家施行政令的先决条件,也是一国民心凝聚、团结和促进国家强大的关键。不过从《孟子》说的“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表明儒家教人忠於仁义之君,而不是忠於暴君。忠主是忠于主公,也就是忠于你所追随、所依附的人,现代来讲,就是你的上司或老板,若与上不合,可引身而退,另起炉灶,却不能“吃里扒外”“背主求荣”,这是被儒家所不齿的。忠职就是忠于职守,尽心竭力做好你职任内的事,所谓“敬其事而后其食”。

分享 转发
TOP
2#

儒家的思想传播到了日本,形成了日本后来的武士道,武士道重视的是君臣戒律,“君不君”(君暴虐无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尽臣道),尽忠是绝对的价值,透了死亡,“不怕死”而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虽然有点极端,但某种意义上也是“忠”的体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