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伦理与礼仪 [复制链接]

1#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礼”懂“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随着时代的进步,人际交往的日趋频繁和密切,作为交往润滑剂的礼仪也越加显得重要。在走向全面小康的当今社会中,崇尚礼仪是社会对其成员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成员的精神要求。注重礼仪,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文明有着重要
的作用。
分享 转发
TOP
2#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礼”懂“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随着时代的进步,人际交往的日趋频繁和密切,作为交往润滑剂的礼仪也越加显得重要。在走向全面小康的当今社会中,崇尚礼仪是社会对其成员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成员的精神要求。注重礼仪,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文明有着重要
的作用。
TOP
3#

我国传统伦理教育思想积淀深厚、源远流长,传承我国传统伦理教育的精髓是提高我国公民素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传统优良伦理思想的内容丰富。凡是具有爱国精神、民族精神、奉献精神,注重爱人、敬人、利人、助人,讲究做人道理、高尚品质、思想修养的伦理道德,如我们的先辈提倡的修身、孝悌、礼仪、仁义等伦理道德教育思想,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学习、继承、借鉴,择善而从,古为今用,并结合实际予以发扬光大。下面具体来列出以下几个我的心得体会:
一、古代的教育思想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的“天”是宇宙最高的抽象本体,同时又是一切价值的源头。从天与人的关系到人与教育的关系,《中庸》作了最概括的阐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几句非常清晰地勾勒出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基本脉络。  
  “人者天地之心也。”(《礼记·礼运》)人要做到“尽心”与“知性”,这样才能达到天人浑然一体的最高境界。传统教育注重德育问题,关注人的内心。孟子说:  “万物皆备于我”,发展成一种以“内省”和“反身”为特征的心性修养理论。到了宋明儒家那里,“知性”与“天理”又成为理学家们身心性命之学的指导思想。王守仁说:“必欲此心纯乎天理”。就是极端重视本心的作用。  
  尽管传统教育思想缺乏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比如现今教育所主张的“人化”教育理念在传统教育思想中或隐或显地贯穿始终。从外在的规范向人心的心灵深处探寻意义,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和存在价值。注重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和谐,是传统教育思想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中国传统伦理教育重视个体德性的培植,突出德育的地位。像我国传统伦理教育早期重要典籍《大学》就把“修身”作为根本任务,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因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庶民修身后,就能以德处事,孝敬父母,敬爱兄弟、善待友邻、礼贤妻儿,使家庭幸福、邻里和睦。君子修身,就成为天下臣民的榜样,并能通过德治来管理国家,达到国家安康太平。今天我们倡导“以德治国”,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这说明,如何培养和提高人的品德修养自古以来都是相当重视的。当前,在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出现越来越多的混乱冲突的社会转型期,更需要重视修身养性。
二、“孝悌”是我国历史上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它是以孝顺父母,敬爱兄弟为根本,用来规范人的行为的准则。孟子在母亲“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严格家教下,形成了自己以“孝悌”为本的世界观,在孔子倡导的孝道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使在生死关头也要“舍生取义”的伦理道德观。纵观历史,自古至今,在我国涌现出的一个又一个仁人志士的身上,无不深深地烙着这种传统的伦理道德的印记。由此可见,“孝悌”历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但这种传统的伦理道德现在已被不少家长遗忘、忽视或放弃了,对孩子只重知识轻修养,以致出现许多如虐待、遗弃老人等不孝敬长辈、令人担忧的事件,而我们的教育是以教育孩子如何正确做人为重点,以把孩子培养成符合社会公德的合格公民为最终目标。因此,我认为,  对“孔孟之道”去其糟粕,还有积极的意义,当前的家庭教育应重视以“孝悌”为本的传统的伦理道德。
三、《三字经》可称为少儿百科,其中教育尤其德育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和篇幅。“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对青少年教之以仁义、礼仪是《三字经》的中心思想。《三字经》还教导青少年学习百科,讲了许多勤学苦读的感人事迹,在民间广为流颂。这些传统伦理道德教育思想、素材今天都值得我们去弘扬、借鉴。
荀子倡导礼义,他认为“绳者直之至,衡者平之至,规矩者方圆至,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礼论》);“礼者所以正身出”(《荀子"修身》)。荀子还主张“以义制利”。他的义利两全、以义制利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正确处理两个文明的关系,仍是有益的。传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圣贤之人。这种人既能克己复礼,独善其身,又能推己及人,兼济天下。中国的思想家和道德家们大多以“圣人”的后继者自许,道德培养也因此成为古代教育的核心和宗旨。《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韩愈以“道统”的继承者自命,宋明理学家们向往的是“孔颜乐处”,“处处表现圣者气象”。他们也都着重培养气节和操守,主张发奋立志与自我节制的结合,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理想抱负自我砥砺。这种教育的理想目标经常和伦理道德结合在一起,但前者又有着更高的思想境界。
所以,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中,对人格的塑造始终是思想家、教育家最为关注的问题。有关人格塑造的理论及实践,即带有时代的烙印,同时又积淀着中华人文精神的核心与精髓,我们有责任汲取传统伦理道德中人格塑造的精华,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形成新时期中华民族人格培育的精神以及理念。
TOP
4#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在长达数千年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成功地维系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持续发展,保存并光大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奇观。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看,一个民族的历史愈长,所形成的传统文化就愈深厚。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区域性的民族文化,蕴含着与世界其他文化不同的特质。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原有的历史文化进程,受到以火与剑开道的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产生了极大的转折。19世纪末叶以来,一批沐浴了欧风美雨的先进中国人在对自己民族进行深沉反思的过程中,开始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特质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活方式的标志,负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中华民族的自我认同,凝聚着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正视传统文化发展中的缺陷和不足,不是一般性理论问题,而是一个认识并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战略性课题,应当引起中国知识界的高度关注并加以认真思考。
TOP
5#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1](P11)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形成的以儒学为轴心的传统。以“求善”、“践仁”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与希腊文化以“求真”、“求实”为目标的“科学型”颇有差异。作为科学型的希腊文化主要成就在自然科学方面。“其中最有价值的则是留基伯、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原子论。这一学说对以后的科学幻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集希腊时期自然科学之大成者是亚里斯多德。”[2](P115)科学型文化把宇宙论、认识论与道德论严加区分,分别作纵向研究,探索各自的发展系统,而且,科学型文化探求道德问题也是为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服务的。然而,作为“伦理型”的中国文化,不讲或很少讲脱离伦理学说的智慧,伦理道德原则从来就没有囿于人事范围,它总是被当作宇宙万物的本性,乃至被看成世界的本体。许多哲学、政治学观念的产生,都是以伦理思想为起点、为核心,向外作水波式的扩散。如阴阳这对范畴,便从伦理(夫妇)推及到政治(君臣)、科学(炼丹术)、文学(刚柔相济)。与此同时,若干不同范畴又往往以伦理观念作为归宿。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便是典型的“反求诸已”式的聚向伦理中心的反思。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