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仁与爱 [复制链接]

1#
1、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


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故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非道德之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仁”的品质作为基础。





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宋]朱熹《论语或问》卷四)


译: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


仁是根,恻隐是萌芽。亲亲、仁民、爱物,便是推广到枝叶处。(《朱子语类》卷六)


译:仁就像是根,恻隐就像是萌芽。敬爱自己的亲人、爱护人民、爱惜万物,就像是从仁的根扩展到枝叶处。


仁是根,爱是苗。(《朱子语类》卷二十)


译:仁就像是根,爱就像是苗。


只是一个心,便自具了仁之体用。喜怒哀乐未发处是体,发于恻隐处便却是情。(《朱子语类》卷六)


译:正是同一个心,具备了仁的本体和功用。喜怒哀乐没有发动之处是本体;发动而表现为恻隐之处是情。


2、仁处于未发状态,爱处于已发状态


    一个人的仁慈品质,并不是只有在道德行为发生时才存在。当道德行为未发生时,仁慈品质即以“未发”的状态存在着;当道德行为正在发生时,仁慈品质即以“已发”的状态存在着。





盖孟子所谓性善者,以其本体言之,仁义礼智之未发者是也。所谓可以为善者,以其用处言之,四端之情发而中节者是也。盖性之与情虽有未发已发之不同,然其所谓善者,则血脉贯通,初未尝有不同也。([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四十六《答胡伯逢四》)


译:大概孟子所说的性善,是从本体之处来说的,指仁义礼智处于未发状态。他所说的可以成为善,是从其发用之处来说的。仁义礼智这四项,发用为情,便能符合正道。性和情虽然有未发状态和已发状态的不同,但是其中所讲的善,则是贯通于未发和已发之中,并没有什么不同。


3、仁是品性,爱是感情


    仁与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仁与爱之间的关系,则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于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如果割裂了仁与爱之联系,爱不以仁为根基,则爱就成为一种飘忽的情绪,流为索取式的爱。





爱自是情,仁自是性,岂可专以爱为仁?([宋]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


译:爱是情,仁是性,怎能把爱等同于仁?


盖专务说仁,而于操存涵泳之功不免有所忽略……而又一向离了爱字,悬空揣摸,既无真实见处,故其为说恍惚惊怪,弊病百端。([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一《答张敬夫十六》)


译:只讲说仁,便会忽略道德修养的功夫……又向来离开了“爱”字,只是凭空去揣摸“仁”,“仁”就不会有真实显现之处,所以,这种说法模糊、奇怪,弊端百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