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儒墨争鸣 [复制链接]

1#
          先秦时代,思想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与墨家。墨家“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影响深远。
        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非攻、节用”等思想,构成了墨家学说的核心。其中,“兼爱”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如穿珠之线,贯穿“非攻”、“天志”、“明鬼”、“节用”等思想。亦如梁启超《墨子学案》所言:“墨学所标纲领,虽说十条,其实只从一个基本观念出来,就是‘兼爱’”。关于“兼爱”,甚至曾批评墨子“无父”、“禽兽”的孟子亦言:“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家思想的精义在于“兼爱”,“兼爱”是墨家的重要理论思想,而“兼爱”思想的核心内容则是“兼”。
        墨子倡导“兼爱”不是停留在空泛的说教上,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要着眼于实利。“兼爱”论的提出,其普遍性、彻底性、平等性的特性,迅速吸引世人的眼光,取得社会的广泛认同,一时蔚为风潮。
        孔子的仁学观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孔子关于“仁”的观念,发端于西周时期的人本思想。孔子吸收了西周时期“德”的观念发展形成的诸多成果,用“仁”概括了“德目”的众多内容,将“仁”的观念系统化,铸造起以“仁”为核心的哲学范畴——即“仁学观”,成为儒学和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根本观念导向。“仁”,即“爱人”,这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和爱心,它既是一种生命的相互感通,是人、我、群、己之间的普通联系与相互关照,又是一种主体内在的意识自觉,是可以自己决定的道德自律和价值追求。
分享 转发
TOP
2#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虽然两者都强调“爱”,但这个爱却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儒家的仁爱强调的是有差等的爱,要求以对父母兄弟的爱为中点,层层外推,逐渐扩充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而墨家强调的是无差等的爱,要求做到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国若视其国。他认为博爱无私、没有亲疏远近、贫富贵贱是兼爱的保证。孔子和墨子所代表的社会阶级不同,孔子所代表的是统治者阶级的利益,他主张贵贱有序,目的在于维护周礼。而墨子所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要求,其兼爱思想强调功利动因。
TOP
3#

墨子倡导“兼爱”不是停留在空泛的说教上,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要着眼于实利。“兼爱”论的提出,其普遍性、彻底性、平等性的特性,迅速吸引世人的眼光,取得社会的广泛认同,一时蔚为风潮。
TOP
4#

墨子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非攻、节用”等思想,构成了墨家学说的核心。其中,“兼爱”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如穿珠之线,贯穿“非攻”、“天志”、“明鬼”、“节用”等思想。
TOP
5#

“仁”,即“爱人”,这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和爱心,它既是一种生命的相互感通,是人、我、群、己之间的普通联系与相互关照,又是一种主体内在的意识自觉,是可以自己决定的道德自律和价值追求。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