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义理——公羊学 [复制链接]

1#
读《公羊传》学公羊学是一个反复辩难的过程,期间有许多概念需要辨析,许多义例需要分析,但其主线应该是“公羊义理”的学习。公羊义理是拿来参悟修行的,是夫子王心和个人观念碰撞、融合的过程。从我个人的学习经验来看,公羊义理的次第如下。
第一条:西狩获麟;
第二条: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
第三条:后圣平治天下的步骤与方法;
第四条:规则与担当;
第五条:乐道尧舜之道。
一、西狩获麟
按公羊先师的说法,《春秋经》是获麟之后夫子才在纠结中写成的,并且有“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的言辞,因此“西狩获麟”就应该是公羊学的入门第一义。对这一条义理反复琢磨,对学习公羊学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
按公羊先师的说法,夫子作《春秋》寓平治天下的法度,然后等待后圣来执行,使天下由乱世回归太平世。因此“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义就是我们需要琢磨的第二条义理。后圣是谁?后圣会出现吗?我们怎么才能认识后圣?这些问题就是公羊学需要详细讨论、研究的问题。
三、后圣平治天下的步骤与方法
后圣平治天下可以参考夫子制定的法度,那么夫子制定的这些法度能不能平治天下?后圣执行夫子制定的法度的时候,有哪些步骤,有几个层次?这也是公羊学需要讨论的问题。这个义理应包括“三科九旨”等等公羊学的传统话题。
四、规则与担当
世界是复杂的,因此固定的规则或制度并不能维系天下太平。因此有一些与规则想反,但是也可以作的事情,需要我们个人去担当。在这里我们需要讨论的就是经与权、宽恕与复仇、尊王与王鲁等等概念。
五、乐道尧舜之道
公羊学是夫子之道,也是尧舜之道。因此学习公羊学就是学习善道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应该是一种乐的状态,一种在美好希望中生活的过程。在这里我们可以讨论公羊学与大正至中的中华美感文化。
公羊义理是公羊学子在学习公羊学时辨析、参悟的条目,为论述方便,拟将公羊义理分成两部分来进行讨论,第一部分是及门义,另一部分是涵泳义。
及门义属于入门阶段的公羊义理,玩味这些及门义以后,才算进入了公羊学的话语系统。及门义按顺序来说有以下义理:
一、西狩获麟
西狩获麟是公羊学入门第一义,也是公羊学义理的根基,公羊学的万千说辞均据此而来。此义的学习当是在反复辩难中进行的,若再细分又可以分为若干条。
1)“获麟乃作”与“文成致麟”
公羊学和榖梁学同属今文春秋学,二者的宗旨及意趣在“西狩获麟”这一义上就已经剖判分明,细细参悟“获麟乃作”与“文成致麟”的内涵,若最后能以“获麟乃作”为皈依,则面对《榖梁传》时就立得脚定。《左传》注家中服虔以“文成致麟”为准,杜预以“获麟乃作”为确,因今人宗杜注的人多,因此暂定《左传》宗“获麟乃作”。这一条关键在分析公羊传和谷梁传、左传在义理上的异同。
2)反袂拭面,涕沾袍。
公羊学起于夫子的大悲痛,这是学公羊的人都深知的。公羊学中夫子的悲痛有三处,一是颜回死,二是子路死,三是西狩获麟。夫子在这三次悲痛中,都有失礼之处,子路死哭以师礼,颜回死哭之哀恸,西狩获麟夫子以衣袖擦拭眼泪,眼泪都沾在衣服的前襟上,可见是有多么的伤心。麒麟本与王道太平世并现,今麟出而死,也昭示王道太平世不能骤至,天下纷乱不能迅速结束,天下万民仍将长期遭受战乱之苦。认识到这一点,夫子才深深地悲痛。认识到这一点,夫子才起意奋笔为《春秋》,结合先王成法而为后代圣王立平乱的法度。这一条关键在讨论学习公羊学时刻要存的悲心以及悲心在义理上的运用。
3)知我、罪我惟《春秋》
夫子在大悲痛之后为后代圣王立法度,这一件事情夫子自己也知道有不妥当的地方,这才有知我罪我惟《春秋》的说法。公羊学自认传承的是“知我”,在此语境下公羊学子应以是否深知夫子之王心作为修行的次第。那么如何才是夫子的“王心”呢?这一条关键在讲述自己以夫子的“王心”修正己心的过程。
4)始隐终麟备矣
在公羊家看来,夫子的《春秋》虽然不能完全涵盖夫子之道,但是若从拨乱反正的莫近诸《春秋》的言辞来分析,《春秋》一定包括了夫子之道的主体。用于拨乱反正的《春秋》,其义理本身的完备性也是公羊家思考的内容。这一条关键在对公羊义理的尊重,不同的言辞不同的义理之间的次第安排。
5)公羊家三乐
虽然公羊学起于大悲,但是公羊学却是一种希望之学,乐观之学。公羊家明晓尧舜之道,并以研究尧舜之道为乐,以尧舜和夫子同心源源不绝为乐,以后圣必行尧舜之道为乐。这一条关键在于对公羊义理的整体的把握,公羊义理不在来世,不在死后复活,只在这个令人纠结且希望无限的人间。
二、夫子因春秋而为圣
“夫子因春秋而为圣”也是公羊学的入门义之一,孟子以亚圣之资对这一条就有很深的认识。在公羊家看来,尊夫子为圣却不谈春秋义理是不完整的。这一条义理也可以分为若干条进行讨论。
1)正名
夫子当政,首在正名。公羊义春秋前期夷狄无大夫,但是并不是说夷狄之国真的没有大夫,而只是说这些国家没有符合夫子标准的以天下、国家利益为准绳的诸侯国大夫,这一条在屈完哪里表达的很清楚。夫子正名的思想,在《春秋》中表达的最透彻。这一条虽然简单,但是对于拨乱反正的理想来说,却是最朴素、最贴近的。
2)分别善恶
对于处于乱世的诸侯、大夫来说善恶是相对的,也是可以混淆的,但是这些诸侯、大夫在夫子的智慧之下,善恶分明。这些就是在细微处见夫子智慧,并从此宗夫子为圣的缘来。
3)制定天下太平的法则
学公羊学越久,越能体会到夫子的伟大。若没有《春秋》,夫子还比不过一个佛教的菩萨,又如何能成为华夏族的圣人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