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支离破碎到系统完整
许多机构传播的只是国学的一些片断:只读《三字经》和《弟子规》,而不读四书五经;或者只读四书而不读五经;或者只读四书五经而不汉代以后经典。儒学包括孔子之前的文献,也包括孔子之后的文献,而许多地方只读先秦时代的文献。国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包括经史子集,但许多地方只重视经,而不重视史子集。为了克服以上问题,我设立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十大主题,每一主题之下又形成十多个条目,合称为“十纲百目”。这就使国学传播有了相对系列完整的内容。其内容包括了四书五经,也包括至清代的历代经典。不但有经学,还有史、子、集内容。
二、从良莠不分到弘扬精华 儒学是庞杂的体系,孔子思想没有糟粕,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儒家都没有糟粕,也不意味着所有的儒家典籍中的所有话语至今还有诵读的价值。过去用某些人的政治标准去区分精华与糟粕是不对的,但并不能说今天我们就可以不去区分精华与糟粕、有用与无用。如果不能正确地吸取精华,就会使国学普及工作的价值降低。中华义理经典教育选取经典语句坚持两个原则:精华与有用,对糟粕与无用之语采取置之不理的处理方式。其实,在我们当代被视为糟粕的东西,在古代可能是正确的,某些糟粕现象的出现,是运用中的问题而不是经典本身的问题。其实五经里有许多内容是现代社会已不存在的事物、现象、制度、风俗等,只对研究者有价值,而对一般民众无价值。与自己的素质提高与发展方向相关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
三、从知行分离到知行合一 国学是修身之学,国学的普及工作必须将国学经典内化于心、见之于行、置之于事、体之于物,而不是仅仅诵读几部经典。王财贵先生倡导的“小朋友,跟我读”经典教育模式,在各地影响巨大。我经过多年的实践,提出经典教育的八项原则:诚敬、理解、体悟、集萃、诵记、涵养、信仰、力行,就是力图促进经典教育从知行分离走向知行合一。中华义理经典教育提供的大量事例,就是历代圣贤英烈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义理,体现“知行合一”。设置“力行作业”一栏,在于引导学习者将经典用之于修身,用之于生活与工作中。
四、从民间教育到全民教化 国学普及利国利民,政府已充分注意到国学的价值。国学教育应当同时存在民间教育与体制教育两大渠道。依靠民间的力量传播国学,还在着资金短缺、场地缺乏、持续性差、稳定性差等难题,故国学以自身的体系进入正规教育之中,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学习和考试的内容,是国学普及工作推动的一个重要目标。《中华诵 经典义理教程》作为教育部课题实验教材,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结合起来,引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观念,参照正规课程的标准与体例进行编写,进行了一个初步的尝试。
五、从间断浅显到持续深入 有的家长在家让孩子读经,也是象征性地给孩子读《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蒙学读物,而不是以此为阶梯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在民间书院和私塾等机构学习的儿童,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转向正规学校,经典学习过程通常就中断了。某些学校缺乏使命感,为了赶时髦,将国学经典的教育形式化,或者是作秀,或者是用国学文化点缀校园,并没有将经典教育作为一个持久的系统工程来展开。《中华诵 经典义理教程》设计了五年的教学周期,确保经典教育持续深入。我们知道,低俗、媚俗、庸俗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持续一生,甚至在婴儿未出生之前就产生影响。如果圣贤经典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间断浅显的,就无法抵制三俗文化的消极影响。 所以,我们要用圣贤经典持续深入地作用于人,才有希望将人从三俗文化中拯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