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新华字典解释为“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智慧,新华字典定义为“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聪明”和“智慧”不可混为一谈,先哲们一针见血地指出:“小聪明,大智慧”。王蒙有一篇文章叫“智慧的五个层次”,最高的层次就是想象力、创造性。看来,聪明和智慧不是一个层次,不是一个境界的问题。
我们说聪明,多是形容小孩,而提到智慧,总与老人相连。聪明的小孩长大了并不见得得到智慧,因为聪明是天生的,而智慧与幸福一样,是需要凭借个人努力,去创造的。
现实中,“大智慧”鲜见,“小聪明”屡现。因而“大智慧”自然成了少数者。“大智慧”的人在“小聪明”者眼里往往被视同“傻瓜”。
商贩与老板间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商贩”具足聪明,总是习惯于剥夺别人,算计别人。尽管是多么微不足道的蝇头小利,也总是让商贩乐不思蜀。但我们什么时候见到这样的商贩,发大财了的?没有,几十年了,依然在那个摊位上吆喊着,每天重复着“低价进、高价出”,却又口口声声“便宜了,贱卖了。”这种看似聪明的行为,其实到处都让人觉得此人“负债太多”。再看“老板”。“老板”懂得付出,即使身无分文;老板懂得自己应该如何为别人去创造价值,以能替别人付出为乐;老板懂得让自己“吃亏”,让别人占便宜。这种行为,在普通人眼里,看似愚蠢,其实是在处处结善缘,处处在“投资”。结果,几年下来,我们发现这个“傻瓜”却成了大老板。这让很多“小聪明”的人想不通。
聪明往往强调利己,但智慧恰恰强调利人。常人常言“你、我”,而智者唯言“我们、大家”,智者视自己和别人为一体而无分别,是谓一体慧。
在现实生活中,不吃亏的是聪明人,而能吃亏的是智者。
聪明人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而智者明白自己不能做什么。
聪明人能把握机会,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而智者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手。
拿得起来的是聪明,放得下的才是智慧。
聪明人总把自己闪光的一面表现出来,侃侃而谈,像茶壶;而智者耳忙,注意聆听别人,像茶杯。茶壶里的水最终要倒进茶杯里。
聪明人多烦恼,失眠较普遍,因其比常人更敏感,忧虑多,烦恼多,所以聪明者多英年早逝;而智者能远离烦恼,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物外之境界,吃得下睡得好,无忧,故多长寿。
聪明人渴望改变别人,让别人顺自己意志,而智者多顺其自然。聪明人的人际关系容易紧张,而智者的人际关系多和谐。
聪明多数是天生,得益于遗传;而智慧更多靠后天修炼。聪明能获得更多知识,而智慧让人更文化。即一个人知识越多越聪明,而文化越多越智慧。
聪明靠耳朵、靠眼睛,所谓耳聪目明;而智慧靠心灵,所谓慧由心生。科学让人聪明,哲学让人智慧。
聪明能带来财富和权力,智慧能带来快乐。因此聪明人往往更多技能,而现实中这些技能只要机缘巧合,就能转化为财富和权力。但是财富和权力与快乐很多时候并不成正比,快乐来自人心。求财,聪明足够;求脱离烦恼非修智慧不可。
我们讲“大智若愚”,这个“愚”并不是说这个人本身“愚笨”,而是因为这个人的智慧没有被别人察觉到,而人们总是在用自己的标准看别人。连孔子都感慨: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看不到别人智慧的原因,恰恰在于自己没有足够的智慧。因为只有高人能看得到低人,只有高人才明白得了低人;低人怎能看得到高人?就像人们在高山之巅俯瞰时清清楚楚,而从山脚仰视山峰时,往往很难看出名堂。但现实生活中,却是大量无聊的低人天天在对高人品头论足,说这个人不行,那个人不好。这样的人不知道最不行的原来是他自己,最愚蠢的原来也是自己。
我们做人,不能只从战术层面考虑问题,不能只顾眼前,不要仅注重雕虫小枝,“小事清楚”;而要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能更多从战略层面考虑,想得长远一些,做到“大事不糊涂”。人这一辈子,小事情全部成功,也不必然有最好的大成功,但一件大事的失败,足以身败名裂!
从古到今,聪明人大把大把,但真正智慧的人不多。聪明人往往太聪明,看到困难看到问题撒腿就跑,明知不可为而不为。在不断选择,经常选择,但又不坚持选择。而智慧的人只看大方向,只看事情的价值和意义,只要选择了就坚定走下去,常人看他像傻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们看看古往今来,成功路上走着的人多数都是这种看似“傻瓜”的智者。如曾国藩坚持修炼成名的一生就昭示我们:即使中人的资质,只要坚持做圣人,终成圣人。让我们记住他的座右铭:
不为圣贤,便成禽兽;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一企业的宣传牌写着:精明的人看得见,聪明的人看得透,高明的人看得远。聪明已经很不易。但不要让聪明变成了“小聪明”,而是要珍惜这份与生俱来的天分,让聪明变成高明,让高明变成大智慧,指引人生走向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