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义论 [复制链接]

1#
明人曾说过:“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所谓道义,即是道德与正义的合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义”是一个既神圣又崇高的字眼:能够以实际的行动将这两个字体现的淋漓尽致的人,往往青史留名、千古流芳;相反,敢于将它践踏在自己脚下而且毫无惧色的人,则势必会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周易·系辞上》记载说:“成性存存,道义之门。”也就是说,道义是万事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当然,《周易》中推崇的“道义”,是天地化育万物、长养众生的至高德性,人类社会所遵从的道德规范及节义操守只能是这种至高德性的具体化表现了。
    自古以来,道义都是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孔子认为,一个合格的君子不应该担心自己的财富不充足,而应该始终担心自己的道义境界不够高。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一诗中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常勤。”他觉得孔子所说的是自己一生服膺的信念,只是孔子的道义境界太高了,他只有努力的加强修养一步步的接近这个目标。唐代诗人李山甫在《酬刘书记一二知己见寄》一诗中也说:“自喜幽栖僻,唯惭道义亏。”由此也可以看出他追求道义完美的人生态度。能够将道义原则贯彻到自己的一生之中,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千百年来,人们对行为符合道义标准的士人总是津津乐道,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能够做到的人并不是很多,惟其难能,所以可贵。翻一翻中国的古籍,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历朝历代总能很轻易的搜检出许多舍生取义、为道献身的事例。直到今天,我们读来仍然禁不住心潮澎湃、无限敬仰。
     道义是对人生、社会乃至国家维持正常运转提出的较高的精神要求,正因为现世之中存在着太多的自私、贪婪、丑恶、凶残、阴暗、狭隘,才需要有这样一种超出常人和常规的行为对其加以纠正和补救,无私、慷慨、善良、慈祥、光明、宽厚等优良品质的出现,才使得原本失衡的现世人生,重新得到平衡,重新焕发生机,重新点亮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心灵灯火,道义的魅丽和力量也就展现无遗了。道义既然是从社会人生中提炼出来的超越凡俗的道德准则,它所适用的范围自然遍及社会人生的各个领域。它至少包括四个方面,也就是国家道义、君臣道义、朋友道义、家庭道义等等。在不同的社会层面,道义都像是一贴温馨的灵药,有时候甚至有感天动地、起死回生的效果。道义还可以有多种表现样式,诸如公正、良知、仁德、孝义、奉献、义气等。道义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是一种约束,更是一种升华;它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所有隔阂的解压阀和润滑剂,能够让人在一种更高的精神层次上实现对自我价值的超越、对社会价值的回归。
    当今社会,道义是一个略显沉重的话题。如果我们还徘徊在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那就让自古有之的道义典范来为我们点亮一束前行的明火吧!我们不但可以从中获得光明,也可以获得温暖,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得不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