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乃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著名代表人物庄子所作,无论是其深刻的哲学思想,还是其飘逸清俊的语言风格,都令人折服,对后世造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例如《逍遥游》等篇目,更是成为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名篇。
而《庄子》共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经考证,庄子的内篇应是庄子自己所作,而外篇则多为其弟子所作,至于杂篇,则皆是后人续貂之作了。故而在庄子中,以内篇成就最高,外篇次之,杂篇最低。
同时,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中所反映的道家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典型思想,也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其中,在汉代所创立的道教对其更是推崇备至,册封庄子为南华真人,也称《庄子》一书为《南华经》。
但《庄子》是否真的就是《南华经》呢?尽管在很多资料上都显而易见的指出《庄子》又名《南华经》,但如果仔细探究一番,便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庄子》并不等于《南华经》。
因为《庄子》最初成书时,是在战国时期,那时内篇和外篇基本成形,但可以推断出,定然不会有像后世这样如此之多的杂篇。而即使是到了道教形成的汉代,其杂篇也依旧未被填充完备,在后世,每次对《庄子》的编撰,校对,都会对杂篇进行删改或补充,故而后世所见的《庄子》较之最初版本的,已是大不相同,而《南华经》自然也和《庄子》不是完全一样的了。
不过通过《南华经》这个名字,我们却不难推断出另一个信息,那便是《庄子》一书在道家的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庄子》一书中,所反映的哲学思想,不仅完善的继承了老子的道家思想,并且加以发展,系统化和具体化,尤其是其中所运用的大量的寓言故事,夸张而瑰丽的想象,都使得《庄子》一书广传于世,并且使道家思想也得到了广泛传播。但其中的哲学奥妙到底在何处,本文将通过《庄子》中所体现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三方面来对其哲学思想进行简单的探讨。
二.《庄子》中的世界观
《庄子》一书,开篇第一大章便是家喻户晓的《逍遥游》,庄子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何才能逍遥?然后开始举类似大鹏一样,看似逍遥,但实际上还有所待,不能真逍遥的各种事例,来最终证明中心论点,若要逍遥,便必须要无己,无功,无名。
但若谈起《庄子》的世界观,很多人自然而然的就会想起《庄子》中的著名文章——《齐物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有: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自取也,怒者其谁耶?“”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这篇文章正是通过由“忘己“而引发的对天地万物的思考,最终得出万物归一,天地一体的重要哲学思想,被认为是代表着庄子的世界观,但这种世界观到底有何深刻含义?应如何理解?这又与《逍遥游》中所述的无己,无功,无名的思想是否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要知道,庄子继承的乃是老子所创立的道家思想,而老子却是继承了黄帝的思想,《黄帝内经》便有言:“吾身即宇宙。“这对后来老子和庄子的世界观其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庄子之所以先说无己,然后又说万物为一,实际上是在论证一个核心观点,那就是:“天地与我为一体“
在庄子看来,天地万物本自为一,而我,则要做到无己,回归本源,回归道,与天地的本源合为一体,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和超脱,天地万物,实际上都是我心灵和精神上的一种体现,这就是天地与我为一体的世界观的核心。
与之所相佐证的,便是著名的“庄周梦蝶“的故事,庄周梦蝶,还是出于《齐物论》,但却是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蓬蓬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不禁代表着庄子的世界观,还代表着庄子的人生观,从世界观的角度出发,在庄子看来,世界本来就是在我的梦中,存在与虚虚实实之间,本来就是我自己心灵和精神上的一种体现,所以才有胡蝶梦周,周梦胡蝶,二者有分又难分,无分有有分异的说法,从而佐证了前面所提出的“天地与我为一体”的核心世界观。
综上所述,《庄子》一书中所反映的世界观的哲学思想,综合起来,实际上就是一句话:“天地与我为一体“,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注重心灵和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与超脱,将物质虚拟为心灵的一种表现,甚至将整个世界,都认为是以精神层面的方式而存在的,从而得出无己、忘己、合一的重要思想和观点。
三,《庄子》中的人生观
苏东坡的词,有许多是名垂千古,万世不朽的,而其中很著名的一句,便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人生如梦的感慨,令人感怀,令人深思。无独有偶,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这篇千古留名的文章中也写道:“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而像”南柯一梦“、”黄粱美梦“之类的典故更是数不胜数,可见,这自古以来,人生如梦的这种感慨可谓是从未断绝过,但其源头是谁?很多人都会想到庄子。
不错,周庄梦蝶这个典故,历来是广为流传,在上文中已经剖析了其中所蕴含的世界观,接下来便分析一其中这种“人生如梦“的人生观。
在故事中,是庄周做梦化成了胡蝶,还是胡蝶做梦化成了庄周,这似乎是个无解的问题,到头来只能无奈的叹一句,皆梦也。的确如此,在庄子看来,人生本就是大梦一场,生之若须臾,死之若刹那,与此相佐证的,便是《庄子.外篇.至乐》中的著名故事,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却见庄子击盆否而歌。这个故事和庄周梦蝶一样广为流传,后世也对此多加评论,有大加赞扬者,也有骂声连篇者,但这些都不影响其中深刻的哲学思想,因为庄子在这个故事中,为我们鲜明的陈述了他的生死观,原文中是这样讲的:“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声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也,故止也。”
后世之人,对此有着很多种分析和解释,并对庄子的生死观也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见解。但在笔者看来,庄子的生死观,实质上是一种无生死的生死观,为何如此讲,因为如果仔细研究原文,便不难看出,在庄子眼中,所谓生死,实际上都是元气的不停变化而已,而这种变化,就是生命形态的互相转变,也就是说,无论怎么变,它本质上就是天地间的元气,亘古永存,不生不灭,故而所谓的生死,都是凡俗之人对此的界定,真正知命和超脱的人,是不会局限于所谓的生或死的,因为他们早已于天地于一体,了解了生命的本质,元气的奥妙。
综上所述,我们便可以的得出,庄子的人生观实际上是非常鲜明的,在世界观的基础上,庄子本就是认为人生恍然若一梦,虚虚实实不可辩之,唯心而论,而人生观中的生死观,则更是豁达至极,认为无生无死,都是生命形态之间的不同转化,都是元气的不停变化,将自己的人生境界,上升到与天地相合,与万物相齐的境界,从某种程度上讲,庄子的人生观,实质上就是对其世界观的另一种反映,相佐相成,但无论如何,它们都体现了庄子在精神境界上所追求的绝对自由的核心观点。
四,《庄子》中的价值观
关于《庄子》中的价值观,历来一直是个经久不息的话题,无数的专家学者或是办讲座,或是搞讨论,或是出论文,不停的研究。有很多人认为,庄子的价值观虽然对老子的有所继承,但实际上是偏向于功利性和物质性的,理由就是庄子当中的一些典故,如随珠射雀等。但实际上在笔者认为,若想真正研究《庄子》中所体现的价值观,是要基于庄子的根本哲学思想,抛开一切功利性和物质性,才能有所收获。
庄子的价值取向,实际上是很鲜明的,在《庄子》中还有一则很耐人寻味的典故,那便是得鱼忘筌。《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儿忘荃;啼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很多人都停留在其语言的表象上,没有广泛的联系开来,实际上庄子在这句话中就说出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为何?庄子是渔者耶?非也,蹄者耶?亦非也。庄子实乃言者,而正如他自己所陈述的那样,言者,是得意而忘言。故而庄子的价值取向,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价值衡量标准和取向,以意为根本,实际上就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价值观,以自己的本心来衡量一切的价值,注重物体所蕴含的意,注重天地万物的韵,而不是外在的形体。
但实际上更广泛的去看,庄子的价值观,又不仅仅是一种意蕴上的心灵取向,而是一种更高的价值境界,在逍遥游中所提到的无己,无功,无名,实际上就在反映着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忘却自己,与天地合一,无所强为,与天道相应,无所强名,与万物而相循,故而庄子的价值观实际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追求物质与精神的绝对统一性,以精神层面的角度来衡量所有的物质形体,但同时又保持着和谐与自在,很类似于天人合一这种哲学思想。
简而言之,就又是一句话:“物与我皆两忘。”
五.结论:
《庄子》中的哲学思想涉及方方面面,无论是在世界观,人生观还是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了极其鲜明、深刻、引人深思的哲学观点。而其追求精神境界上的超脱的核心思想更是一笔无与伦比的宝贵财富,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是中华源远流长的古典哲学文化中最瑰丽的篇章之一。
但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角度出发,实际上庄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界限并不鲜明,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甚至存在着和谐与统一,也是可以如他自己的齐物论一样,并而言之的。于是乎,再联想到庄子那精神层面上的绝对自由的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态度,我们最终从《庄子》中的哲学思想中总结出了一句话,去简要的概括他的哲学思想:“纵观《庄子》,不外一言也,何为之?天地与我为一体,物与我皆两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