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华文化如何走出国门 [复制链接]

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儿女不断传承而注入新的活力,自带香气是一回事,如何在当今国际化的趋势中走出去是另一回事。就翻译角度而言,首先,传承发扬人对内容的选择及其态度非常重要。从事各行各业的国民要有正确的职业操守,将中华文明中的精华展示给外国人。每一种事物的存在都是有不足之处,通过演变发展才能不断完善,因此传播人的态度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将中华文化推向国际社会时,要着眼于中华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而摒弃其糟粕。这样不仅能吸引外国人,还能不断完善中华文化,经过选择去除其糟粕,中华文化就会越来越成熟。其次,文化传播的载体亟需完善。如中国本土对外交流人才的培养,中华上下五千年,就本土的优秀传承人就是凤毛菱角,然而优秀传承人中能同时传承西方优秀文化成果的更少,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加上语言地域的隔阂,对外交流的任务一部分落在了翻译者的肩上。因此精通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传承者才是跨文化交流所必须的桥梁之一。再如孔子学院和中文的推广,西方人想要学好中华文化更是需要常年累月的精力投入,然而西方人非常注重效益,十年磨一剑如果效益不如几年磨一剑,谁还会来磨?掌握汉语的难度对西方人来说相比其他语言更耗时,再加上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西方优秀交流人才也是少之又少。双方的语言文化障碍导致中华文明走出国门或许需要几个世纪的不懈努力,短期内很难完成。另如翻译作品适当以他国语言读者为准。现在中译英的文本并不畅销,一方面西方人对我中华文明掌握程度不高,另一方面翻译者没有以目的语读者为准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中译英采用四字成语,文言文等中国人都要费劲的表达,翻译地再好,没有受众也是徒劳。我们所认为完美的翻译对方很难看懂又有什么意义。再者,中国的文化事业应该培养市场竞争力,只有从事文化事业的人能获得充足的资金,才能置办相关事业。没有经济基础,如何展示拳脚?知识的价值提高了,从事的人多了,研究出成果的概率大了,可以走出去的成果也就多了。说到底就是能办实事的人要首先重视起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