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大略》中记载:
“亲亲、故故、庸庸、劳劳,仁之杀也;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行之得其节,礼之序也。仁,爱也,故亲;义,理也,故行;礼,节也,故成。仁有里,义有门。仁,非其里而处之,非仁也;义,非其门而由之,非义也。推恩而不理,不成仁;遂理而不节,不成义;审节而不和,不成礼;和而不发,不成乐。故曰:仁义礼乐,其致一也。君子处仁以义,然后仁也;行义以礼,然后义也;制礼反本成末,然后礼也。三者皆通,然后道也。”仁为爱之外推,礼为仁之节制。
翻译:
是亲戚故交,就以亲戚故交的方式来对待,有功劳,就按照有功劳的方式来对待;这才是符合仁爱的次第的;尊贵就以尊贵的方式来对待,贤明就以贤明的方式来对待,长者就按长者的方式来对待,这才是符合正义之伦理的;这样来行动而符合其中的分寸,才是符合礼义的秩序的。仁,就是有爱,所以人们能互相亲近;义,符合天理,所以能够广泛践行;礼,就是节文有度,所以能有所成就。仁爱就有深厚的内涵的,如果没有了深厚的内涵就会空虚而不能安顿人,这就不再是仁爱了;正义,如果没有门径就无法正常行事而陷入混乱,就不再是正义了。推行恩惠而不符合天理,就不能成就仁,顺从天理而不能果敢坦率地行事,就不能成就义;审慎节文而不能坦荡平和,就不能成就礼;内心坦荡平和而不能抒发于外,就不能成就乐。因此说,仁、义、礼、乐,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君子用义来据守仁,然后才能成就仁;用礼来践行义,然后才能成就义;裁制节文,成就礼仪,返回本源,成就于外,然后才能成就礼。三者都能贯通,才能符合大道。
由此见之,仁义礼三者是共通的,缺一不可。仁作为其中的一方,是与礼义相结合的。子对父母的孝是以爱或仁为基础的,臣对君的忠,也应该是以君臣之间的爱或仁为基础的。虽然现在已不是封建君主制社会,不存在纯粹的君臣关系,但是如果把仁的这一方面放在人民于国家的关系也未尝不可,因而爱国主义适时开展是必须的。既然国家的对你的爱是无闻的,主要体现在国家这一方水土养育了你,为何我们就不能爱国,以仁爱之心去对待国家?
而虽然荀子与孟子不同,孟子对孔子的学说发展主要在于仁,而荀子则主要在于礼。但是由于仁礼义之间的联系,讲仁或必讲礼义,讲礼义或必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