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孟子 [复制链接]

1#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启发:
    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 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置学子於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