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现在存在于何处?我认为,有两种存在的方式。一种存在方式是存在于古往今来中国人的思想意识、精神品质、行为活动之中,通过各种文学艺术作品展现出来,通过各种媒体报道出来,我们也可以通过身边的人和事感知到,但是,这种存在方式通常是以个案的形式存在着,给我们提供生动、具体的榜样。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我们很难全面地看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全貌,看到了我们也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中华民族精神存在的另一种方式是,就是以文字的形态存在于中华经典之中。经典语言凝练,表达准确,富有韵律。如果号召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和领悟中华民族精神,则很难有成效,因现实的复杂性、多面性,并且存在着与民族精神相背离的大量现象。最可靠的办法,是号召人们去学习中华经典,从经典中领悟中华民族精神,并且将经典的学习同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个案、现实生活中的个案相结合。
炎黄子孙有两个标准:一是物质标准:其身体是否具有中华血缘关系;二就是精神标准:其心灵是否经由中华文化经典塑造。对于我们现代中国人来说,从何处寻找中华精神价值体系?从何处去寻找中华民族的共同意识?只能是回到文化经典中去寻找。中华精神价值之道,就存在于经中,“通经明道”,“以字通词,以词通道”。读经的目的就是“读书明理”,通过读经而明白义理。宋儒程伊川尝谓:“经所以载道也,诵其言辞,解其训诂而不及道,乃无用之糟粕耳,觊足下由经以求道。”(1)离开了经典,精神价值就成为凭空的想象和主观的见解,丧失共同的原则与标准,流入空荡之中。ersonName ProductID="梁启超" w:st="on">梁启超ersonName>先生谈道:“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我既做这社会的分子,总要彻底了解他,才不至和共同意识隔阂。”(2)要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与稳定,必须铸造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以使个体生命明确自己在其所归属的民族的身份定位,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并且培养中国人民对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这就必须推行中华经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