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的经典教育 [复制链接]

1#
中国的经典教育始于孔子。孔子创办私学,采用的基本教材就是经他整理或编撰的六种经典,称为六经:即《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孔子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荀子亦非常重视经典教育:“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荀子?劝学篇》)六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六经的价值各有不同,不可相互替代。《史记?太史公自序》曰:“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庄子?天下篇》云:“《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孔子并非将经典纯粹知识化、抽象化、概念化,而是将经典教育同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相结合,使经典教育大众化、生活化、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同时,孔子通过讲经,通过言传身教,通过在具体境遇中的启示,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思考、体会、运用。以上两个方面,我们现在许多地方的经典教育都没有做到。  
    宋代以后,经典教育形成了四书五经体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及《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散失)。由于科举制的引导作用,凡与科举考试无关的内容就被淡化,出现了知识化、抽象化、概念化的倾向,脱离生活,脱离身心修养。  
   清末兴办新式学堂之前,中华经典教育占据着教育阵地,四书五经是中国经典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新办新式学堂之后,仍设有经科。1903年颁布的《奏定大学堂章程》中将大学分为经学、政法、文学、医学、格致、农、工、商八科。  1906年清朝学部制订了“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直至清亡,读经仍然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国成立后,全盘西化思潮席卷全国,部分文人和政客全盘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主张抛弃中华经典,或者对中华经典进行妖魔化解读。1912年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废除了小学“读经科”。 蔡元培主张 “兼容并包”,但他的这项原则主要用来对待西方文化,没有用来对待中华文化。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教育部宣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其中规定:“师范中小(学)一律废止读经。”1913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规程则,规定大学分文、理、法、商、医、农、工科,废除了经学科。 新文化运动时期,运动的领导人犯了“非此即彼”的错误,将中华文化完全同“科学”与“民主”对立起来。陈独秀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