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意思是说尽管方法不尽相同,但人们最终会走到一起。孟子曾经说过:“先圣后圣,其揆一也。”也就是说,前面的圣人和后面的圣人所遵循的原理和原则是相同的,可以看出古代和后世的大师巨子都提出和遵循一种思想意识,遵循一种道德理念和规则,这些规则在大方面是相同的。
在刘梦溪看来,通过古今圣贤的启示,我们应该透过人类生活中的矛盾交错看到人的心理期许的一致性原理,看到“不同”后面的“大同”。
上世纪末,刘梦溪有一段时间在哈佛大学做研究,和哈佛大学的很多教授都有对话,而该校费正清中心的史华慈教授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史华慈的一个重要学术理念是“跨文化沟通”,主张人和人之间,不同的文化之间,不同的族群之间,是可以沟通的。
刘梦溪认为,不同的文化可以沟通,不一定那样对立,这是中国文化一向的主张。他说,宋代的思想家张载有一个“哲学四句教”:“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这四句话讲的是哲学,是一种宇宙观,是对整个宇宙世界发为言说。这个世界有差异,用这个思想看待今天的世界,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不是一方的问题,是多方的问题,所以需要沟通对话,需要多边商量,“有反斯有仇”,就是沟通、对话、商量、研讨并相互校正达到谅解的过程。
“一个是‘和而不同’,还有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都是孔子在世时讲的,我认为他实际上给出了人类的和平解决之道,提倡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自己不希望做的事不要强加于人。”刘梦溪说,孔子的思想是出于人类的“不同”,是合乎人类本性的理性方式,遵循的是“不同”之中的“大同”。
刘梦溪认为,我们有理由把孔子这两句话所涵盖的哲学思想看作中国文化一种伟大的智慧。这个世界应该更好一些,应该更和谐,应该没有恐惧,应该有话好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