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精神。中华孝道的内涵是:赡养父母长辈;敬爱父母长辈;继承父母之志;祭祀祖先,承袭祖先之德;事亲以礼;不自取其辱,不轻生毁己,以免危及父母;从义不从父,从道不从亲。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对长辈的无条件服从,对晚辈的权利与人格的不尊重,尊卑观念严重,男尊女卑现象突出,必须根据仁、义、智、毅的原则进行纠正。倡导“孝”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践行孝道的民族品格。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译:孔子说:“年纪幼小的人,在家孝敬父母,外出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了这些之后还有剩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以:用来。)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译:孔子说:“现在人们把能赡养父母就当作是“孝”。然而,人们也能养狗、养马。如果赡养父母没有尊敬之心,那么,这与养狗、养马有什么不同呢?”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译: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一方面感到喜悦,一方面感到担心。”(年:年龄)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孝经·天子章》)
译:孔子说:“爱自己亲人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尊敬自己亲人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以亲爱恭敬之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
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敛手足形,还葬而无椁,称其财,斯之谓礼。”(《礼记·檀弓下》)
译:子路说:“伤心啊,贫困!活着的时候不能好好赡养,死的时候不能按礼制来安葬。”孔子说:“吃豆类喝清水,尽情欢乐,这就是孝。以衣棺敛其身体,迅速下葬,不必有棺外的套棺,与家中的财产相称,这就是礼。”(啜:吃。菽:豆类。椁:棺材外面套的大棺。还:迅速。称:相称。斯:这。)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译:有子说:“君子致力于培植根本,根本培植起来了,为人之道才会产生。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道的根本吧!”(弟:同“悌”音替,意即弟弟善事兄长。)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大戴礼记·曾子大孝》)
译:曾子说:“孝道有三种:最高的孝行是发自内心地尊敬父母,其次是不让父母受到羞辱,最下等的就是仅仅赡养父母。”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
译:曾子说:“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祭祀祖先,民众的道德就归于淳厚了。”
盂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盂子·梁惠王上》)
译:孟子说:“孝敬我的老人,推及到孝敬他人的老人;慈爱我的晚辈,推及到慈爱他人的晚辈。”
盂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下》)
译:孟子说:“世人认为不孝的表现有五种:四肢懒惰,不好好赡养父母,这是第一种;喜欢下棋喝酒,不好好赡养父母,这是第二种;贪图钱财,偏爱妻室儿女,不好好赡养父母,这是第三种;放纵耳目的欲望,父母因此受耻辱,这是第四种;逞勇敢好斗殴,使父母遭受危害,这是第五种。”(很:同“狠”。戮:羞辱,耻辱。)
《孝经·开宗明义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译:自己的肢体、头发和肌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不敢毁坏,这是孝行的开端;为人处世能行正道,使自己扬名后世,从而使父母荣耀,这是孝的高级境界。
《孝经·开宗明义章》: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译:孝,是道德的根本,是教化由此产生。
《孝经·三才章》: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译:孝道是天经地义的,是人最重要的品行。
《孝经·圣治章》: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译:天地之间,人是最宝贵的。人的德行,最大的就是孝。
《孝经·圣治章》: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译:不爱自己的亲人而去爱别人,叫“悖德”;不尊敬自己的亲人而去尊敬别人的,叫“悖礼”。
《礼记·祭义》: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译:不辱没自身,不让亲人为自己感到羞耻,可以叫做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