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孔子的仁学思想 [复制链接]

1#
儒、释、道、法、诗、词、曲、赋,我们的先贤为我们留下了享用不尽的国学经典。《论语》、《老子》、《庄子》、《孙子兵法》、唐诗、宋词,这些名词对于我们来说可以说是耳熟能详。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重视这些中华传统经典,人们似乎已经认识到正是这些在为人类认知世界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道德规范。其中,《论语》就流传了2500多年,影响着世代的中国人,其中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孔子全部学说的核心,超越了道德思想和政治思想的范畴,就其实质而言,属于人生哲学或人道之学。孔子的仁学思想的重心是探索人生原则的确立、人生目标的选择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孔子的仁学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以人为主体的人文思想基础,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第一,  什么是“仁”?     “仁”,“仁者仁也”。也就是说孔子的“仁” 是建立在民族宗法基础上的家国同构,是在农业文明为主的时代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天下。与这种家天下的谱系结构相平行的精神纽线是孔子的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仁学思想。这个仁学思想的核心是"反映的是人的本质,或者说是做人的道理。那么,这个本质和道理应该是什么呢?孔子认为应该是爱人,即人应该有一颗“泛爱众”的善心,相互之间相亲相爱,而不是相互杀戮。所以说,“仁”,原本指对人亲善或持有一种同情心,在孔子那里被发挥成了一种学说、一种哲学观。孔子的思想,可以说是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准则,所以也被成为“仁学”。   第二,  孔子的“仁”离不开“礼”。  孔子的“仁”,要以礼为规范来进行引导和约束,也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人”是社会的人,人之所以为人的所有需要都是社会的。所谓“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社会需要的概括。人是脱胎于自然的社会存在,他有和动物一样的生存需要,也有和动物一样的繁衍后代的生理需要;但人作为社会的存在,还有人之所以为人的需要。人的生存需要和生理需要虽是和动物一样,然而却经过社会的洗礼而升华、打

上了人类历史的烙印、成为受人伦道德制约的社会需要。不过,作为个体的“人”来说,生存与生理的需要,虽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但却是具体的、现实的,是个体的“人”必需得到的。   第三,  仁与礼相辅相成。      在孔子看来,只有有了“礼”,在家敬(孝)父母,出门敬(悌)兄长,才能把“仁”这种主观理想的精神境界,推己及人,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才能“泛爱众”。并且,“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仁学思想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奴隶制国家秩序及其生存基础的。最后,孔子为他的仁学思想这根精神纽线画上了一个中止符,他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了“天下归仁”,他又提出一种办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把它作为“忠恕”之道来行仁。从“仁”出发到“归仁”,显然是孔子认为的一种完满的精神境界。    第四,  孔子仁学思想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实践对象具有阶级局限性。      由于孔子所处的年代正值春秋末年,当时的奴隶制社会风雨飘摇,“礼崩乐坏”。所以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想女娲补天,但又不合时宜。孔子始终不能摆脱这种矛盾,他既是从仁,又是从命,但是他的植根于宗法关系以伦理道德为内容的仁学思想却在哲学上产生了深远的意义。所以我们研究孔子的仁学思想,认为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最初,孔子所关注较多的是礼,礼的思想有其秩序性的内核,体现了他对社会稳定的关注。他所念念于怀的是如何以周代礼乐重整社会。但事与愿违,孔子到处碰壁,他不得不进一步思考“礼”之不行的深层原因,便开始越来越多地谈论“仁”,议论仁与礼的关系,孔子的仁学服务于礼,却代表了人道精神、道德精神、群体精神等等,今天仍然值得大力提倡,所以孔子的仁学思想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和完善。  第五,孔子的仁学思想不仅开辟了教育的先河,还对中国的文化、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在长期的封建时代,孔子的仁学思想形成体系并不断完善。虽然孔子的仕途并不顺畅,他在鲁国先后做过相礼、委吏、乘田一类的小官,只是约在50岁时由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但是很快不满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而去职。除了从政外,孔子实现自己理想的又一条途径便是教育,还开辟了私人讲学的先河。周游列国之后的孔子晚年回到鲁国,更是全力授徒讲学和整理文化典籍。正是在这长期的教学,以及教学联系在一起的对文化典籍的研究与整理过程中,孔子的思想得以丰富和完善,并形成体系,使他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所以说仁学反映着时代,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  第六,孔子的仁学思想造就了中国人民注重亲情伦理的特性,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富有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孔子的仁学思想尽管是从维护奴隶制出发,但这个思想重视对人的作用超过了对天神的崇拜。他处的那个时代正在向封建社会过渡,不能不说,时代的进步在他的身上是有反映的,否则他便说不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务民主义,敬鬼神而远之”。孔子的仁学思想以人为本,和他的以维护奴隶制为本是互相矛盾的。实际上,这种矛盾的思想体系虽矛盾亦难能可贵。他的“言仁必及人”、“爱仁能人”的仁学思想是既难得又照鉴后人。如果这种思想只是取悦帝王,是不会这么受人欢迎的、并在民间找到他的市场。应该说,孔子的仁学思想尽管具有矛盾性,但更具有较强的实践理性。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 ,孔子仁学思想以道德个人主义为支点,倡导一种以生命契合为主要特征的人际伦理,追求一种以社会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社会政治秩序;孔子的仁人君子教育在政治领域引发了一场由血而优则仕到学而优则仕的制度革命;在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变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制度创新和文化重建的历史任务,从孔子仁学思想中汲取智慧,仍然是我们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重要选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