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语文教学与四大传统节日文化 [复制链接]

1#
我们华夏民族历史悠久,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五六千年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留下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我国第一大节日,是华夏民族文化的心结。清明节,人间佳节唯寒食,是四大传统节日中唯一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等,从古至今,端午节的习俗流传下来且影响最大的当属“挂系艾蒿、菖蒲”“吃粽子”和“赛龙舟”,悼念屈原。中秋节,“人月两圆”,睹月思人、思团圆,“团圆节”由此而生。  

四大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尤其是融入了儒学的实践(实用)理性的文化—心理结构。李泽厚言,在长久的中国社会中,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在广大人们的观念、行为、习俗、信仰、思维方式、情感状态……之中,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人们处理各种事物、关系和生活的指导原则和性格特征。但我们挖掘的不够,发挥的不充分,其实只要我们抱着一种对祖先的尊重和对先民文化的认同,就可以挖掘出更多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这对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都有极大的帮助。与语文教育结合起来挖掘这些节日的文化内涵,是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肩负的重担之一,把四大传统节日文化因子融入到语文教育中,是一个长期的课题,任重道远,这一课题将引起我们思考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如何把四大传统节日文化因子融入到语文教育中。

  

二、       语文教育与四大传统节日

(一)语文教育很重要的任务是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重要报告中说:“许多国家重视功利而不重视文化的教育,艺术和诗歌应该在学校里重新占有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要特别重视文化熏陶,而文化熏陶正是现代语文教育体现人文关怀的基本途径。所谓人文关怀,在教育过程中首先表现为对人的发展、对人的心灵的关怀,为最终实现人的解放奠定基础。教育手段越是高科技化,人文关怀越是显得迫切而重要。当然在具体的教学中要适时调控,随时间、地点、内容、形式等的变化而处理好主体性的问题,即师本,生本, 师生主体间性的问题。人文素养是现代社会要求一代新人必须具备的一种素养。《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从人文情感、人文价值、人文品位等方面着手,唤醒学生的人文意识,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人文熏陶,形成人文素养。语文教学应当弘扬人文精神,以接受多元文化因子为前提。文化品种越多,要求对文化内容研究应越有深度,进而要求改变语文教学长期“千里走单骑”的弊端。《新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课堂有这样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语文课堂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语文课堂要有开放意识,只有开放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才能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给予积极的作用:“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4] 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节日文化,其中以四大传统节日文化为代表。2005年,国家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文件提出,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战略主题小结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5] 2009年12月中央文明办发出通知, 2010年将在全国继续大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中央教科所“十一五”重点课题为《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尤其是《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在近日颁布。《纲要》强调,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

从国家的提倡到素质教育全面的实施,人们越来越重视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而传统节日中的传统文化,也是现在的中学生所缺失的。传统节日是体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要结合学生成长发展的特点,充分发掘传统节日所蕴涵的文化内涵,突出教育重点。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告诉学生在现今社会或文学著作里面的传统文化现象,从而提升学生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语文老师要有效地利用拓展课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内外文学作品,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感悟能力和文化敏感。当一个人有了较丰富的文化素养后,观察生活、思考问题、语言表达能力都会相应增强,同时,通过文化拓展课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能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让学生构筑起健康的民族文化心理,这一点尤其重要。语文拓展教学中强化文化性、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既能听到、看到传统的节日文化,又能在之后有所感受,然后才能有所传承、有所作为、有所不为。
分享 转发
TOP
2#

四大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学语文教育,教育,实际上就是关于人的学问,关于人与理论的学问。马克思早就指出,人在理论上认识世界是由具体现象上升到抽象的概括,而在抽象的概括中现实的多样性便“消失了”。所以列宁喜欢重复歌德的著名格言:“我的朋友啊,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6]所以要走出校园,面向社会、生活、未来,这样才能常教常新,常教常青。语文教育是完善人格的教育,语文教师要进行一次彻底的观念变革,对民族文化的肯定,是对自我的认同。“从人的天性可以看出,人类总是不断地寻求一个更加充实的自我,追求更加完美的自我实现”[7] “人的本质就是孜孜与求真、求善、求美的类特性”。[8]从这一角度讲,语文教育,也是审美行为,即美育。美育的根本目标在于造就完整人格。早在1848年发表的《世界人权宣言》就指出:“教育之目标在于充分发展人格” (第26条),“个人人格之自由充分发展阙为社会是赖”(29条)[9]用人道主义、人文关怀去关注语文教育,语文教育中融入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关怀。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是学科之学生,单向度的人,是臻于完善、自由发展、自我解放的人。“人所达到的最高目的,就是情感与理智、自由的人和理性人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去展示他所有的潜能。”[10]这样,才使人成为了社会关系的总和,学生回到了原点,才是现实中的人,这时才真正谈人的生存、发展、自由。
TOP
3#

四大传统节日的故事、谚语、歌谣,具有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应当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地挖掘这些文化因子与内涵。学生、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他的社会属性,更多体现在他的文化性中。个人后天获取文化性的过程可以称之为“文化孕育期”。这一时期的发展乃至成熟,关键在于对根基语言文化的吸纳,而且必须达到一定的量。如何达到?这些责任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上。四大传统节日与语文教育如何结合在一起,使青少年对我国传统文化有充分的了解,从而达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目的,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也是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应当承担的责任。把四大传统节日与语文教育结合在一起,只是弘扬传统文化很小的一块阵地,还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中小学语文教学历来是根基文化语言学习不可缺少和无以替代的课程,就因为语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库,民族之根。我们从语文小课堂到语文大课堂,从校内到校外,建立并完善了教育绿道,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将是具有民族精神血脉的当代中国人格,在这种软实力的凝和中,少年强,则中国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