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学语文教育,教育,实际上就是关于人的学问,关于人与理论的学问。马克思早就指出,人在理论上认识世界是由具体现象上升到抽象的概括,而在抽象的概括中现实的多样性便“消失了”。所以列宁喜欢重复歌德的著名格言:“我的朋友啊,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6]所以要走出校园,面向社会、生活、未来,这样才能常教常新,常教常青。语文教育是完善人格的教育,语文教师要进行一次彻底的观念变革,对民族文化的肯定,是对自我的认同。“从人的天性可以看出,人类总是不断地寻求一个更加充实的自我,追求更加完美的自我实现”[7] “人的本质就是孜孜与求真、求善、求美的类特性”。[8]从这一角度讲,语文教育,也是审美行为,即美育。美育的根本目标在于造就完整人格。早在1848年发表的《世界人权宣言》就指出:“教育之目标在于充分发展人格” (第26条),“个人人格之自由充分发展阙为社会是赖”(29条)[9]用人道主义、人文关怀去关注语文教育,语文教育中融入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关怀。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是学科之学生,单向度的人,是臻于完善、自由发展、自我解放的人。“人所达到的最高目的,就是情感与理智、自由的人和理性人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去展示他所有的潜能。”[10]这样,才使人成为了社会关系的总和,学生回到了原点,才是现实中的人,这时才真正谈人的生存、发展、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