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易经》之智:变通·趣时·知几 [复制链接]

1#
《易经》是古代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结晶,蕴藏着许多智慧,值得我们今天借鉴。
“变通”是《易经》的灵魂
  《易经》以阴阳为基因,以八卦为象体,以六十四卦为系统。而阴阳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八卦,八卦的不同演变形成了六十四卦,所以阴阳是《易经》系统赖
以形成的基因。阴与阳是一物两体,是对立面的统一体。《易经》既然以阴阳为基因,那么“变”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其中了,正所谓“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 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天地万物以阴阳之道生生不息,变化无穷。从根本上说,大自然的运动变化,是《易经》的变性的蓝 本。《易经》系统的内在变化是客观规律的反映。
  《易经》的变性虽然繁杂,但又是有规可寻的。如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既济未济等共三十二对阴爻阳爻完全相反卦的策数相加之和均等于三百 六十,相当于一年的天数。从卦序系列的义理来看,仅以上经三十卦而论,从《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共 十二卦,其间经过混蒙、开发、动乱之变而后达到安定兴旺、繁荣之变,《易经》之变在逻辑上反映出它和历史之变的统一性,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易经》的变通,就是强调人们要顺应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机警灵活,不拘常规地运用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使自己永远处于一种恰当有利的位置。而“变通者,趣时者也。”趣向合宜的时机变通为最好。
“趣时”是《易经》的脉搏
《易经》中所论及的“时”,不仅仅是时间的延续,还包含着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方向,以及达到某一关节点时境况综合的抽象,即“宜於时通,利以处穷。”《荀子·修身》蕴含着时间的推移、时势的演化、时境的变迁和时宜的把握。
  趣时,就是对时势的认识,对时机的把握,对时变的感受,对时行的觉悟。“时”不是死的,而是活的。“趣”同样要灵活,要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通 常人们处理事物的方式有两种,去探求,去把握,叫顺之;被动适应,叫由之。由之不是不好,得看什么时候,分什么事情。我们还是要强调“趣”的主动性、自觉 性,也强调要做有心人,培养自己对“时”的感觉,通过积累和凝聚,让这种感觉成为随机应变,“承天而时行”的悟性。
  对趣时本身的把握应该是辩证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刻地理解与时偕行,我们就会发现,其根本精神在于追求一种既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又适得事理 之宜的理想境界,在于自觉遵循天道、地道、人道运行的规律。与时偕行,就需要看准时机,把握事物演进变化的规律,灵动自如,昂扬健行,生生不息。同时,与 时偕行不仅意味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落伍于时代,而且也意味着不要“豪迈地”超越时代。在这变动不居的世界上,人们期待的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那一 刻。那一刻,便是我们与时偕行的“时”。“违时不进”的保守主义,“超时而进”的激进主义,都不是“与时偕行”的准确诠释。在时的把握与动作上,“过”与 “不及”都不行。
  在历史潮流跌宕涌进的过程中,始终能够“与时偕行”,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时”与“势”往往相一致,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和谐感、秩序 感,如《易经》所说:“顺乎天而应乎人”。孙中山把这叫做“顺乎世界之潮流,适乎人群之需要”。但也会出现时势潮流与人群需要的矛盾,形成“时”的悖论, 特别是一个社会要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时候,“其时之义大矣哉”。这样大的“时”到来之际,就需要整合,并因势利导,不是等待不动作,而是从微动开始,循序渐 进。
  宇宙的演化,社会的变迁,生命的遗传,都处在变化之中,充满着不确定性,即偶然性。命运就是这种偶然性。从《易经》对“趣时”的理解和阐释上可 以得出一个结论:命虽不可改,运却可以转。把握了时运,也就是把握了命运。这里的“时”,是按照天道人事运行的大规律,各种事物勾连互动、各种因素相互影 响而形成的“时”。时中蕴势、时中含机,势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机便成熟了,就可以变,也必然变,于是就应该动,不动就会错过机会。
  “道莫盛于趣时”。那么,如何把握时机?《易经》认为,要想很好地把握时,就要多在“知几”上下功夫。
“知几”是《易经》的神智
  “几”是什么呢?通俗一点说,就是苗头,兆头,讲的是事物的精微深奥之处。它启示我们,天下的事都有一个开始,如果我们能在混沌不清的太易之 时,或在气之未分的太初之时,或在形之未成的太始之时,或在质之未定的太素之时就辨察,及时发现并研究细微征象,便可能因势利导,逢凶化吉。在混沌不清的 太易之时就悟知,则是先知、是神智;在气之未分的太初之时就感知,则是睿智;在形之未成的太始之时就察知,则是慧智;在质之未定的太素之时认知,则是明 智;万事已成定局却死而不知,则是无智。
  《易经》特别强调“知几”的功夫。《易经》认为天大的坏事都有一个开始,如果你能及早辨察,及时地发现并研究细微的征象,就有可能避免。若“由 辩之不早辩之”则结果正好相反。《易经》还认为好事也是这样,关键看你是否能及时早辨察,及时地发现并研究细微的征象,若能,就能够成就大事业,就能够无 需着急,万物速成,不用费力,事半功倍。这叫“知几,其神乎”!也就是说,知道了“几”,知道了这个苗头和兆头,就能够达到很“神”的程度。因为“几”是 “动之微”,是“吉凶之先见者”,是吉凶最先表现的那个地方。我们很多人都是在吉凶已经非常明显的时候,才能够判断它,而“知几”的人能在吉凶刚刚开始表 现的时候,刚刚开始露头的时候,或者吉凶还没有表现出来,而有苗头的时候,就知道了。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所作的结论中说过:“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 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 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毛泽东这段话的实质就是要求领导者有把握“知几”的 智慧。
  “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易经》里面的这段话讲的是什 么意思?“深”,就是“深奥”,高深而不易理解;“几”,就是苗头、兆头。而“深”与“几”的最大的特点,就是隐含着一个“神”,也就是隐秘深奥,变化莫 测。所以,需要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地研究。
  “研几’就是研究事物的精微之处。研究事物的精微之处就是研究事物的“变通”之兆和“趣时”之奥。《易经》“研几”的方法难以穷尽,但是,对立统一、循序变化、物极必反、变通、违背等方法则是“研几”常用的方法。
赵英勉:易学智慧谱今生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正面临三大危机: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这些危机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就有可能导致人类的整体毁灭。也正是在 这些危机地重压之下,我们想到和呼唤我们先人的宝贵生存智慧,并运用于今天我们的政府决策、城市规划、小区建设、楼堂修造、居家装饰、企业管理、人际交 往、繁育后代及姓名字号选择等诸多方面,以减轻危机,让更多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
  有这么一个人,他不信迷信、不讲迷信、不传迷信,却四处寻找方位,或捏指掐算、或凝神默想、或放眼远眺、或铿锵呐喊,恰如其分地把祖先的智慧运用于现 代生态的解释之中。他就是文化部机关服务中心干部、同一个地球文化艺术传播(北京)中心主任、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理事程铖先生。 他觉得把我们先人的易学生存智慧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得到传承,是功德无量,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情。他是一个践行者。
  提起易学,程铖先生侃侃而谈,他说人们常把易学划归到占卜算命,封建迷信之行,其实不然,易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智慧的代表! 讲到传统智慧,程铖先生列出许多优秀典籍。他说好比《尚书》、《春秋》、《礼记》、《论语》、《孙子兵法》、《老子》,或者《九章算术》等等。但究竟哪部 经典能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智慧的代表呢?《论语》行吗?有智慧,但不能代表全部智慧,含于易学的《蒙》卦。《老子》五千言行吗?确实也有深刻的智慧,但也不 能代表全部的智慧,受于易学的《颐》卦。《孙子兵法》怎样?国内外都很重视,它同样也不能代表全部的智慧,源于易学的《师》卦。想来想去,只有易学能够代 表中华的传统智慧,易学体系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它的智慧均可用易学来代之。再说《论语》、《老子》和《孙子兵法》等都不能代表中华民族的智慧,还 因为他们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离现在不过2500多年时间,中华五千年文明,还有2500年的空档,谁来代表呢?惟有易学体系。全世界没有一本经典能够有 五千年的历史,《圣经》只有两千年的历史,《古兰经》也只有1300年历史,印度的《奥义书》稍微古老些,也不过3000千年的历史。为什么说易学有五千 年的历史呢?因为易学历经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代而完成。伏羲氏(古者包牺氏)发现八卦、六十四卦。《易经?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 象于天,俯视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神农氏应用六十四卦。《易经?系辞 下》:“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六十四卦《卦辞》、《爻辞》 形成于黄帝、尧、舜时代。因为仓颉整理了汉字,为六十四卦作《卦辞》、《爻辞》提供了可能。《易经?系辞下》:“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 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程铖先生阐述:《易》包含的四大要素,即象、数、理、占,象是客观事物存在的情态,数是客观事物存在的信息函数,理是客观事物存在的秩序,占是人类对 客观事物认识和应用的过程。《易》可以看作古人认识世界方法的结晶,既包含着“古之遗言”,又包含着古人的生存智慧。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老子这些大思想 家不断用哲学的思想来解释《易》,《易》也就由古人认识世界的一般常识变成了哲学的书《易经》。这就是中国哲学的突破。所以说,《易》是儒家、道家思想文 化的重要的源头,而儒家道家虽然改变了《易》为《易经》,但《易》提供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始终深刻地影响了儒家和道家。如:儒家的“和为贵”思想,道家 的“道法自然”思想都可以在《易》中找到根源。
  《易经》、《圣经》、《吠陀经》为世界三大经典;《易经》、《庄子》、《老子》是中华民族三大玄学。《易经》告诫人类要尊天:“天之所助者,顺也,” “否,藏凶。”《易经》阐扬和谐:“保合大和,乃利贞”;《易经》倡导诚信:“人之所助者,信之”,“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易经》提倡积 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程铖先生坦诚道出为何要研究易学的原由。
  二十余载,程铖先生悉心研究易学,正本清源,深谙易学渊源,及易学玄机秘诀,贯通古今,就冠以易学之名派生出来的阴阳五行、四柱命理、推盘布局、风水堪舆、预测学、面相学、姓名字号等学术的真伪研究独具只眼。
  程铖先生研究易学,力戒易学迷信化,力避易学神奇化,而力持追溯易学渊源及玄机之秘诀,将易学的《八卦》、《六十四卦》简朴符号示警的象理,及易学的 《卦辞》、《爻辞》显豁的哲理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实践和应用。如程铖先生在《易学与和谐》讲演中,用易学解析和谐思想。八卦、六十四卦均由 阴阳符号组合而成,八卦代表自然界物质的属性;六十四卦显示自然界物质的互动规律。自然界的物质都是相对静止,相互依存,共同构建互动的关系。比如:天和 地,如果天在上,地在下,即乾在上,坤在下,两卦相重组成《否》卦,《否》就是不通,“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倒过来,地在上,天在下,即坤在上,乾在 下,两卦相重组成一个《泰》卦,这就叫天地交泰,这是很好的一件事,易学反对《否》,因为《否》标志着天在上则阳气继续上升,地在下则阴气继续下降,阴阳 隔绝,天地闭塞,对立统一的双方走不到一起,处于分裂状态。因而什么事情都办不成。所以阴和阳排列组合,有的是优化组合,有的则不是。整个六十四卦都是讲 的这个道理。所以不懂六十四卦就是不懂易学,不懂易学也就很难深入地理解和谐的奥义。又如,程铖先生在《易学与优生》演讲中,用易学六十四卦中的《咸》卦 解析优生。现代人往往注重于“性福”,而忘了“交配”。《咸》卦少女在上,少男在下,天地交泰。九三爻与上六爻对应,上六爻对九三爻来讲是“乘”,阴在 上,阳在下为“乘”, “乘”即柔者凌乘刚者之象。这个卦象揭示在夫妻交配过程中一般应以女性为中心。《咸》卦卦辞:“咸:亨,利贞。取女,吉。”《咸》卦初六爻辞“初六:咸其 拇。”(拇:大脚指。)六二爻辞“咸其腓,凶。居,吉。” (腓:小腿肚。居:停留,固定。)九三爻辞“九三:咸其股,执其随,往,吝。” (股:大腿。执其随:坚持顺从。吝:吝赐,不是大大方方,而是羞羞答答。)这三爻,将夫妻交配之感应描绘得栩栩如生,男子如饥似渴,蠢蠢欲动,女子含苞待 放,羞羞答答。九四爻辞“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憧憧往来:往来不定,摇曳不定,来回抽动。朋从尔思:交配对象跟随对方的思路一起 做,这里指夫妻交配应全神贯注。)这是夫妻交配之感应的高潮,也是极点;九五爻辞“咸其脢,无悔。”(脢:背脊肉。)上六爻辞“上六:咸其辅颊舌。 ”(辅:胸前各部位及乳房。颊:脸的两侧。舌:接吻。)这是夫妻交配高潮后的享情。夫妻和谐交配是优生的必备条件。其实,夫妻过“性福”生活也要采纳 《咸》卦之哲理,若对方不回应你的感召,你就得退让,不要鲁莽从事,鲁莽从事是不会达到和谐的。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咸》卦也警示我们与伙伴合作交往中应 注意感化,尽力使得对方认可自己,为我而感动,从而增强亲和力。
  程铖先生认为《八卦》、《六十四卦》符号是除文字、语音以外,唯一能够表达宇宙万物自然现象及其客观规律的阴阳符号组集。他认为易学的显赫之处不在于 它的神奇,而在于它简捷地揭示了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即“天地定位,山泽通气”,“水火不相逮,雷风不相悖”;易学的深湛之处不在于它的深奥与神妙,而在于 它规诫人类行为应该遵循的基本法度,即“认识自然,顺其自然,爱护自然,享受自然”。 程铖先生公开呐喊,我们搞建设应坚持“天人合一,保护为本,规划优先” 原则。程铖先生极力推崇“中和位育”发展理念,并担任多家大中型企业“中和位育”发展理念终身咨政。他悟道人类追求的社会是“核心明确(中),相像和谐 (和),秩序井然(位),繁荣昌盛(育)”的美好社会。
  当今,程铖先生在北京、江苏等地开设多处专题讲堂,举办《易学渊源》、《易学玄机》、《易学与和谐》、《易学与环境》、《易学与优生》、《易学与心态》、《易学与教育》、《易学与机遇》等专题讲座。
程铖先生涉猎广泛,他除对易学精悍外,还对书画艺术、法学、经济学有所研究,并得以收获。他对书画艺术别有情致,偶以塗鸦拙笔示人;他的作品《BOT 投融资的法律障碍》、《BOT投融资方式在我国的发展与障碍》的发表引起了法学、经济界同行和专家学者的好评。如今,程铖先生更是把自己植根于古老的中华 传统文化中,自撰【实用易学解析.面对面】书稿。愿程铖先生更好地应用易学智慧,将今生谱写得更加璀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