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的孝是“父慈子孝”, 两者是因果关系,至少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而后世儒学发展为了《弟子规》中那种愚孝。
儒家学说的发端也是一种政治理论,或叫统治术,是要向统治阶级兜售,希望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孔子孟子都颠沛一生,拿着儒家95版 和儒家98版兜售,可惜都叫好不叫座, 实在是生不逢时, 汉代儒家XP版横空出世才开创了千年思想垄断的伟业。 儒家学说的主要思路是减少社会管理成本, 与之相对的法家则强调提升社会管理效率, 说白了就是儒家重节流, 法家重开源。 在诸侯并起时代,显然开源更有利; 在帝国疆界基本确立后,节流更重要了。
儒家给出的消减社会管理的方法论是什么? 就是恪守本分,管理好自己的期望值,不要做非分之想。 儒家给抽象出若干社会角色,给每个社会角色提炼了职责模板, 君要仁, 臣要中,父要慈,子要孝。 如果人人都做到了,社会的管理成本就极大降低了, 这样就和谐社会了。儒家是认可天然的社会阶层的,人生来不平等, 并要求大家接受这种不平等,且安于现状不要去试图去改变自己的阶层, 唯一的出口是科举(这也是后世儒家xp的唐代补丁中提出的)。
后世的统治阶级得到了儒家这个瑰宝,把它向更加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那就是最好只管理下层人民的期望值, 统治者作作秀就好了。 因此后世对儒家的改造,一直沿袭着强化被统治者责任,管理被统治者期望值的方向。 忠,孝都从有条件的变为无条件的了,才有了君叫臣死臣facebook, 父叫子亡,子新浪微博。
现代社会经济金融制度的建立, 彻底颠覆了几千年来的经济规律,信用货币体系本质上是个庞氏骗局,早晚会有崩溃的一天, 在这个体系下,为了延长生命周期,全球的经济必须是一个不断扩张的状态,停滞就意味着崩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需要与之相配套的统治术。 所谓的开启民智,传播的人人平等这些理念,其实是燃起了所有人的欲望之火,让每个人的期望值都喷薄而发, 虽然增大社会管理成本,但每个人都向钱看和当年秦国的耕战为本,人人向敌人的人头看是异曲同工的,与当前全球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相匹配的,儒家这套显得不合时宜了。
微观看, 一个现代社会的家庭, 子女和父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 儒家提供了一个矛盾解决框架,“孝”!全听父母的, 如果大家还都笃信孝是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那么就没有矛盾了, 子女就被迫管理自己的期望值妥协让步就好了。 可是现在这种孝的框架不被认同了, 每个家庭都要针对领导权进行博弈了(老两口小两口夫妻之间也在博弈领导权), 有的家庭是父母依然掌握了话语权, 有的家庭则是全由子女做主了,形成了稳定的权利决策结构, 有的家庭博弈没个结果,互相不服就只剩下整天吵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