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儒家为何如此看重“孝”? [复制链接]

1#
我补充几条冷冰冰的深层原因,不一定对,请自由扬弃:
1,古代中国有着东亚乃至世界最完备的宗族制度,无论先秦的宗法制,还是之后的小型家族,维持一个宗族与家族最重要的便是内部秩序,而在古代历史条件下,秩序意味着控制与服从——所以重孝,所以崇礼,所以有‘礼出大家’的说法。
2,孝是一种远古习俗,直接来源是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祖先崇拜似乎也属于生殖崇拜),而中国的祖先崇拜无疑是处在世界前列的。
3,农业社会有重老的习俗,世界皆然。其原因有很多,比如老人拥有丰富的生产经验;两代人共处的时间比游牧民族更长等等……一个例子是,与中华文化相似的日本,在其远古时代风俗并不重老,日本重老的起点,恰好在大陆农耕文明传播开之后(题外,日本古代有母系社会残存,其消亡也在农耕文明发达之后)
4,崇孝是博弈论最优选择。虽然古人并不懂博弈论,但人情乃是相通的:弃老必会导致自己老后被弃,崇老才能使后代照样遵崇自己,这是很浅显的道理。
5,中国的老人往往是一家之主。与游牧民族和海洋民族依靠年轻人持家不同,在中国、尤其是上层统治者中间,一个人到达权力的顶峰往往在中年之后,年纪愈老,社会地位愈高,即使不提倡孝道,讨好这些老人也绝对是明智的选择。
分享 转发
TOP
2#

我觉得夫子的重视孝道,和后世的重视孝道,是不大一样的。夫子的孝道,是发乎心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靠什么来维系?夫子给出的答案是孝悌,对自己的父母兄弟持有怎么样的态度和感情,是一个人的伦理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于他人交际的基础。由孝悌构建出的,是内对父母孝顺,外对朋友信义,上对君王忠诚,几千年的农业社会,社会结构其实是搭建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之上的。

所以一旦一种德行成为了伦理的基石,那么它的异化就是在所难免的。统治者需要推崇这样一种德行来维系整个社会的稳定,从农村的家庭到宗族,再到整个社会,孝顺成了社会最提倡的美德,二十四孝被当作范本大加颂扬,从这样的行为中,其实我看到的并不是原生的发自人性的孝了,而是让我看到了古时候的雷锋张海迪们,有了造神运动的痕迹,孝的地位越来越让位给顺字。

我一直认为,人们选择孝与否,是源自于人性的,而不是源自于社会舆论的提倡,父母生我养我,含辛茹苦,我理应以孝对待,这是最基本的情感了。而这样的情感,才是夫子推崇的,伦理上的价值,是基于人性自然而然可以达到的。

但是我见到的是什么情况呢?反过来了,原生的感情诉求变成了强制性的要求。很多朋友的父母其实是觉得我生了你,你就必须对我如何,为了这个孝道,你必须要做出什么牺牲,你要光耀爸妈的面子,你要对爸妈好,以后你赚钱了给不给爸妈买这个那个……这样的孝道,其实是反人性的。
TOP
3#

1、儒家关注现实

说儒家关注现实,不是说儒家对形而上的观点都嗤之以鼻,而是指它对人类的有限性有深刻的理解。有些东西,再怎么伸长手我们也触及不到;但是触及不到,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当然比如《中庸》等文本试图将尘世与遥不可及的某些东西,比如“天道”联系起来,这是后话。因为儒家关注现实,所以它要思考的是(但不限于):如何改进当下的生活。站在孔子的时空角度考虑,他处在一个诸侯割据、礼崩乐坏的混乱时代,因此他考虑的就是,如何能恢复礼乐昌平的社会样貌。形式上说,是复礼,而礼的根源,是仁。仁是什么?仁是一个高级综合概念,简单一点,就是爱人。

2、怎么爱人?

墨子教人爱天下人如己,杨朱教人自爱。孔子非常实际,爱天下人?不可能,心理上伦理上实际操作上都没有可行性。只爱自己?你是生活在深山中的孤狼吗?所以孔子认为,爱要从近处起,即是爱父母,爱子女,即是亲亲。(所谓爱有差等,并不为了强化血统和等级,而是从操作性层面考虑的)。孝是亲亲的第一步,而且通常无法避免:亲缘关系无法自我选择。

3、孝是什么?

孝是什么?就是“父慈子爱”,是一种双向的、自发的道德之情。这个很容易理解,但是不好解释,因为(非人的)动物界好像很少出现这种反哺的现象,或者说,即使是反哺,也不一定是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所以他认为,敬爱、养育之孝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点。但又不能把“孝”看作一种反馈,看作一种单纯从互利互惠出发展开的利益关系。这一点,孔子没有很多的表述,但是在孟子那里就做了很深刻的引申。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心”的四个端绪,四种表达,是(正常的)人“天生”就有的人性。由此可推知,孝也是人类天生的秉性。孝的完满达成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人的自我实现,非圣贤不能及也。

4、儒家为什么看重孝

仁是孝行的内在原因,孝是实施亲亲之爱最切近笃实之方式,是人性的天然表达。上面三条可以看出,儒家认为,孝是为人处事(成仁)的第一步,是实践儒家核心观念的初始,它容易实施,但很难完美的达成。
TOP
4#

孔子说的孝是“父慈子孝”, 两者是因果关系,至少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而后世儒学发展为了《弟子规》中那种愚孝。

儒家学说的发端也是一种政治理论,或叫统治术,是要向统治阶级兜售,希望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孔子孟子都颠沛一生,拿着儒家95版 和儒家98版兜售,可惜都叫好不叫座, 实在是生不逢时, 汉代儒家XP版横空出世才开创了千年思想垄断的伟业。 儒家学说的主要思路是减少社会管理成本, 与之相对的法家则强调提升社会管理效率, 说白了就是儒家重节流, 法家重开源。 在诸侯并起时代,显然开源更有利; 在帝国疆界基本确立后,节流更重要了。

儒家给出的消减社会管理的方法论是什么? 就是恪守本分,管理好自己的期望值,不要做非分之想。 儒家给抽象出若干社会角色,给每个社会角色提炼了职责模板, 君要仁, 臣要中,父要慈,子要孝。 如果人人都做到了,社会的管理成本就极大降低了, 这样就和谐社会了。儒家是认可天然的社会阶层的,人生来不平等, 并要求大家接受这种不平等,且安于现状不要去试图去改变自己的阶层, 唯一的出口是科举(这也是后世儒家xp的唐代补丁中提出的)。

后世的统治阶级得到了儒家这个瑰宝,把它向更加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那就是最好只管理下层人民的期望值, 统治者作作秀就好了。 因此后世对儒家的改造,一直沿袭着强化被统治者责任,管理被统治者期望值的方向。 忠,孝都从有条件的变为无条件的了,才有了君叫臣死臣facebook, 父叫子亡,子新浪微博。

现代社会经济金融制度的建立, 彻底颠覆了几千年来的经济规律,信用货币体系本质上是个庞氏骗局,早晚会有崩溃的一天, 在这个体系下,为了延长生命周期,全球的经济必须是一个不断扩张的状态,停滞就意味着崩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需要与之相配套的统治术。 所谓的开启民智,传播的人人平等这些理念,其实是燃起了所有人的欲望之火,让每个人的期望值都喷薄而发, 虽然增大社会管理成本,但每个人都向钱看和当年秦国的耕战为本,人人向敌人的人头看是异曲同工的,与当前全球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相匹配的,儒家这套显得不合时宜了。

微观看, 一个现代社会的家庭, 子女和父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 儒家提供了一个矛盾解决框架,“孝”!全听父母的, 如果大家还都笃信孝是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那么就没有矛盾了, 子女就被迫管理自己的期望值妥协让步就好了。 可是现在这种孝的框架不被认同了, 每个家庭都要针对领导权进行博弈了(老两口小两口夫妻之间也在博弈领导权), 有的家庭是父母依然掌握了话语权, 有的家庭则是全由子女做主了,形成了稳定的权利决策结构, 有的家庭博弈没个结果,互相不服就只剩下整天吵架了。
TOP
5#

根据陈志武《金融的逻辑》一书:在没有市场提供的各类保险、借贷、股票、投资基金、养老基金等金融品种的前提下,成家生儿育女,而且最好是生儿子,成了一个家庭规避未来物质风险和精神风险的具体手段,即所谓“养子防老”。生儿女既是父母对未来的投资,又是为未来买的保险,儿女是人格化了的金融品种。父母也许爱子,也许不爱,这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儿女长大后要“孝”,这是保证父母投资有所回报的关键。“养子防老”是保险和投资的概念,而“孝”则是儿女履行隐形“契约”的概念。以“孝”和“义务”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孔孟为了降低这些隐形利益交易的不确定性、增加交易安全而“设计”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