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发展 [复制链接]

1#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时代,《尚书•尧典》中就有“以亲九族”、“协和万邦”的表述。在殷墟的甲骨文字里有“礼”、“德”、“孝”等文字,说明商代就已制定有体系性道德规范,出现了所谓“六德”,即知、仁、圣、义、忠、和的提法。
     西周确立了一个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对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伦理秩序和意识形态,这就是周礼。周礼成功地把氏族社会的原理转换为文明社会的伦理政治秩序,为日后中国社会建立了伦理生活的范式。
     在我国,传统道德主要指的是儒家道德,其创始人是孔子。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时值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 他从自己的政治理念出发形成他全面系统的道德思想。他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将“孝”、“悌”、“礼”、“信”等德目置于其下,形成了中国最早的道德学说。
     而中国封建伦理体系的真实形态是西汉的董仲舒的“三纲五常”论。董仲舒根据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出“三纲”《春秋繁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常”。“三纲”使伦理关系完全服从于封建政治关系,使双向的人伦义务变成片面的等级服从,使得人对人的关系变成人对理、人对份位、人对纲常的单方面服从、义务关系。
    宋元明清时期,在特殊的背景下,“新儒学”应运而生。新儒学伦理最重要的学派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程朱理学建立在以“天理”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朱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认为天理人欲不容并列。而陆王心学认为“致良知”,与“即心即佛”一脉相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