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浩瀚渊博 ,有诸多的道德规范;有丰富的践履道德规范的德行;有如何实现道德社会的道德教育思想;有中国文化独到的修身之道;以及道德名言、理论等等。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时代,《尚书· 尧典》 中就有 “以亲九族”、“协和万邦”的表述。在殷墟的甲骨文字里有“礼”、“德”、“孝”等文字,说明商代就已经有了初步的道德规范,出现了所谓“六德”,即知、仁、圣、义、忠、和的提法。
到了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儒家孔子提出的“仁”的伦理道德体系,管子提出了以“礼”为中心的治国四维,墨子提出“兼相爱”的伦理观,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无为清净观。可以说都是一种伦理政治主张。
孟子在仁的基础上,突出了义,认为人性本善,并提出人有手足四体,亦有,仁义礼智四端的四德说;荀子则认为人性恶,因而强调礼的作用。到了汉代,董仲舒系统的提出了三纲五常伦理政治主张,并强调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天道观;经过晋魏玄学的反思,隋唐佛风的熏陶,到了主道学的宋明时期,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反应到伦理上,就提出了八德。可谓下学而上达,因人而及天,其连绵不绝的是对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追求,其一再强调的是对人本道德政治伦理主张的治国思想。以慎独,诚意,修身,五常,八德而内圣,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外王,就个体而言当立德,就社会价值而言当立功,就思想信念而言可立言。
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得续存而没有断绝,谁能全盘否定它的价值呢?诚如著名史学家陈寅烙先生所言:“中国古代哲学、美学都不如西方发达,先秦时期中国所擅长者乃是实践伦理学,此实践伦理学注重应用,而不孜孜于追究其形而上的问题。”
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对未来可有的贡献》中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中国人是把“天”与“人”和合起来看。中国人认为“天命”就表露在“人生”上。离开“人生”,也就无从来讲“天命”。离开“天命”,也就无从来讲“人生”,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人生”与“天命”最高贵最伟大处,便在能把他们两者和合为一。“
那么天人合一的观念具体表现在哪里呢?就表现在连绵不绝的“为政以德”伦理政治思想上;亦表现在“是故君子慎其独也”的追求立德,追求作圣人个体道德自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