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共伦理是经过千百年逐步积淀,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须的。公共伦理即公共生活规范,它反映了人类维持公共生活秩序的愿望和要求,是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在道德上的起码标准和一般的要求。
公共伦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道德要求,一是日常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一般道德要求,最基本是做到文明礼貌、相互尊重、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二是公共场合中处理人群关系方面的一般道德要求,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与各项规章制度是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三是保护资源环境方面的一般道德要求,自觉遵守环境道德,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礼仪是人类社会为了维系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所需要共同遵循的那些符合“礼”的精神的行为规范准则和仪式的总和。我国古代社会礼仪的含义是十分广泛的,它是治国、育人、维系社会之根本。在礼学体系中,礼仪是有形的,存在于社会的一切交往活动中,包括政治体制、朝廷法典、天地神鬼祭祀、陵墓营造、婚丧嫁娶、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等,几乎包容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方面。其基本形式受物质水平、历史传统、文化心态、民族习俗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国古代有三部著名的礼典,即《周礼》《仪礼》《札记》,可以说,它们是有关各种礼制的百科全书。其中《周礼》侧重于政治制度;《礼记》主要是对礼的各个细节做出符合统治阶级利益需要的解释;《仪礼》则记载行为规范。这三部书涵盖了中国古代“礼”的基本内容,~直是国家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被称为“礼经”‘。礼仪要求待人文明礼貌、举止有礼、尊老爱幼、爱护公物、诚实正直、与人为善等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都是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与原则,因此礼仪是社会公德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