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信坛 [复制链接]

1#
             信:“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 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诚信求和。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准则。 “ 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孔子及其弟子提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   《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左传.宣公二年》:“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庄子》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意思是:“真实的话不华丽,华丽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不善良;真正明白大道的人并不博闻多见,博闻多见的人并不真正明白大道。圣人不在乎钱财,他们认为把自己的学问奉献给了别人,自己却更加富有;把自己的财物施舍给了别人,自己却拥有更多的财物。苍天的法则是便利万物而不加伤害,圣人的法则是奉献而不与人争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⑾。" 遂烹彘也。《曾子杀猪》讲述了曾子的妻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同时这个故事也教育成人,自己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待人要真诚,不能欺骗别人,否则会将自己的子女教育成一个待人不真诚的人。
     《大学》把“诚意”作为八条目之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宝。“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中国自古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个人以诚立身,就会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讲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约、取信于人,就能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着社会秩序。
     “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宝。人生立于世间数十年,必须不断学习,以获得知识、增进知识,知识既是个人谋生的工具,也是个人为社会服务的工具。但是,要真正做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光靠“知识”工具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去指导,否则,知识也可能成为滋生罪恶的工具。“诚信”精神就是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诚信”的原则和精神,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石;它不仅对促进社会稳定繁荣、引领社会风俗、医治社会精神疾病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加强社会成员的个人道德涵养,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培养有知识、有作为、讲道德、守法纪的一代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立国、立业之本,也是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法宝。
最后编辑赵娜 最后编辑于 2015-06-25 20:42:13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