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大教育体系概论 [复制链接]

1#
5.1体制内教育系统是“自上而下”的路径。
在教育体系中,体制内的国家教育是宏观的“造就强国” 之路,是“自上而下”的路径。国家教育体现国家意志,追求整体利益,这本身是理所当然的,无可厚非。
但是,政治意图绝不能“绑架”教育。《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国家意志不能远离正义道德,政治绝对不能过度影响教育。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教育被过度地功利化。
在文化建设方面,政府从来就没有“睡觉”!近年来,国家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努力促进全民学习和终生学习。全国各地的图书馆系统已经担负起社会教育的重任。笔者本人能够走进传播传统文化和推进社会教育事业,就是因为在北京和西安工作时,经常在图书馆大量阅读和听讲座的结果。
体制内的教育有着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可以大有作为。
5.2民间教化系统是“自下而上”的路径。
    与体制内教育相对应,民间性的社会教化是微观的“培育新民”之路,是“自下而上”的路径。民间教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在当下也已经蔚然成风。民间教化有着广阔的空间和前景。农村、社区、单位、企业、社团都是民间教化“传道”的场所。
民间教育的资金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慈善捐助、政府协助和经营收费。
民间教化事业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在保证“传道”的同时,处理好政治和经济的双重考验。这需要有大智慧、大勇气和大能力。像“郑州先锋学校”这样能够在传播文化、处理与政府关系、经济运作和社会影响等各方面都取得成就的机构,就是成功的典范。
5.3大教育体系的构成。
“自上而下”的体制内教育和“自下而上”的民间教化这两个教育系统的融合与协作,就形成了中国的大教育体系。同时,现有教育体制的改革与进步,凭借大教育体系的形成才能真正地实现。
    这两个教育系统的关系是:兼容并包,分工协作,各自独立,相互影响。当中国的大教育体系构建起来之后,就可以实现以下的教育目标:
    教育的时间跨度:从摇篮到坟墓,学习必须伴随人的一生。
教育的空间范围:从农村到城市,从家庭到社会,从企业到机关,要建立起真正的“学习型社会”。
教育的开展形式:民间讲学、个人自学、社会助学、网络教育、学校教育、企业培训、踏足游学等等。
5.4构建大教育体系的两个要素
要构建起中国的大教育体系,需要有两个基本条件:其一,中国社会出现了能够担当道义的独立知识分子阶层;其二,执政党的先进理念得到了切实执行。
其中,前者提供引领中国进步的“智力源泉”,是重中之重;后者提供推动中国进步的“制度保障”。
5.5文化与教育事业是全社会的事业。
文化强国战略是“官民结合,携手并进,相互促进”的全民族事业。在文化强国事业中,政府没有睡觉!执政党的先进分子一直是殚精竭虑!
当代的独立知识分子阶层必须要学会与政府合作、与有话语权者合作;必须要学会做政府的“补台”者和“引领”者,而非“拆台”者和“对立”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