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化强国战略与教育体制改革 [复制链接]

1#
4.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育乃“国之重器”。 学习,促进个人的进步;教育,推动社会的进步。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如果不在教育事业上下真功夫,如果不能用教育传播“大道”思想,“文化复兴”就是一句欺世盗名的空话,“中国梦”就是白日梦。
教育自古就是文化建设最重要的途径。在古代,“儒以道得民”,“师儒”是儒家的基本社会角色。传统儒者致力于私学和社会教化,其最高理想是取得“为帝王师”的地位,诱君入道,以道统制约和规范政统。其中,“道”是教化的核心内容,而教育成就了儒家。可是,近代以来,中国的教育受到西方教育制度的影响,特别是现在形成了强大的集权式官办教育体制,而改革开放以来“民办教育”获得了重大发展,许多民办大学也只是官办教育的复制,还是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
孔圣人开创民间讲学,结束了“学在官府”的文化禁锢制度,把文化从统治阶级的专属品变成了社会的共有品。通过民间讲学,孔圣人把“道统”和“政统”两分,为儒家“为帝王师”打下了基础。通过对“天道”和“人道”的阐发和设计,孔圣人构建了儒家人文精神的基本框架,开启了对社会最低层民众的关怀和重视,也构建了社会的道德规范。孔圣人的功绩的确至高至伟,至远至深,正所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4.2不能“传道”的教育就是落后的教育
教育的第一要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但是,体制内教育的最大弊端是:过度的功利化目的(主要是出于政治和经济利益考量)扭曲了教育的目的。
“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犹在耳畔;南怀瑾大师的最后岁月居然是办“小学”,让世人唏嘘不已;荡漾在汤池小镇的圣贤文化让我们窥见曙光,惊喜不已。传统文化此时还不复兴,更待何时?
教育无“道”的后果极其严重:教育无“道”必致国民无“德”、社会无“序”、政府无“能”、民族无“魂”。
4.3教育功利化的根源:无能、无耻与无知
中国教育的落后,主要是教育功利化导致的。教育的功利化主要是政治功利化和经济功利化。教育的政治功利化反映了政治智慧的匮乏。而经济功利化的成因来自于“政府的教育财政制度”、“市场经济的逐利导向”和“家长极度功利化取向”这三个方面。
概而言之,教育功利化的根源就是:无能、无耻、无知。

4.4教育体制改革的三驾马车:政治开明、社会进步、民间先行
教育体制改革的起点就是:教育去功利化。
当下的教育体制改革能否有效,关键就看在革除“教育功利化”方面取得了多少实效。教育体制改革的三驾马车:政治开明、社会进步、民间先行。
4.5中国教育的中和之路:用民间教化释放正能量
“正能量”是当下的流行语,不妨拿来一用。通过之前的分析,我们可以说现有的教育一直走着“旁门左道”和“歪门邪道”,不停地释放“负能量”的。而且,“负能量”积累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现在,我们必须对教育施加“正能量”。当“正能量”的力量与“负能量”的力量相当时,我们的教育就“正常”了,就可以迈上“正道”了。
有一句老话说“不患朝中有小人,只患民间无君子”。意思是说,只要民间有许多秉承正义的君子,就不怕“庙堂之上”的小人了。还有一句老话说:道在民间,也就是说“正义在民间”。古老的汉字里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譬如“党”字,其繁体字上部为“尚”,下部为“黑”,合在一起就是“尚黑为党”。古今中外出现了许多如跳梁小丑般的政客,其卑劣行径把“尚黑为党”表现的淋漓尽致。的确,有许多正直的人“大隐隐于市”,而人间大道也往往只能体现在民间的“君子”身上。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中,正是这些君子们用“传道”的方式默默地释放着“正能量”。其行为正是我们所说的“民间教化”。
当下的中国,最需要这样的“民间教化”来释放“正能量”,以救治人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