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论语后我们会发现在孔子的句句话中,可以找到一个核心的思想那就是仁。仁是一个太过于抽象的概念,而孔子对于“仁”的表述,每一个答案都在特定的环境下表达了“仁”的意思,包括了孝,智,忠,恕等太多的涵义。但我认为,“仁”的核心,大概就在于“忠恕”二字上。
许多人都赞同“爱人”是贯穿于“仁”的基本思想。不错,爱即是仁,仁即是爱。爱人,就要心存“忠恕之道”。忠是尽己之心以仁去感染人民,去治国,恕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去爱人。
孔子很注重为政,在为政中体现出了他的忠恕之道。在为政篇就提出了:“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纵观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他们有一个共通的东西,那就是以强硬的方式解决一切。所以在春秋时期,战火连天。孔子于此提出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做法,以“仁”之道去治国。
他在八佾篇也提出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他认为韶的内容好,而武的内容欠佳,就在于舜因其品德高尚由尧禅让为登基;武王是以武力讨伐商纣而得天下的。他为人民着想,不提倡战争。的确,战争会给多少无辜的老百姓带来灾祸啊!
子贡曾经问过孔子有没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孔子说是“恕”,并对其的解释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的意思是“宽厚”,孔子教导学生无论是做官还是为民,要求别人做到的事,自己首先要做到,自己做不到而要求别人去做,就违犯了“恕”道。孔子的“三恕”是:领导要求属下听从自己,自己首先要敬奉君主;父亲要求儿子孝敬,自己首先要尽心供奉自己的双亲;兄长要求弟弟恭顺,自己首先要恭敬长者。恕即为“以身作则”。孔子最著名的一句莫过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自己做到了这些,才会教导自己的学生去以此为目标,这就是孔子恕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