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儒家学说是其主流。儒家的基本题旨可以概括为“仁”。
“仁”是儒家所宣扬的最高原则,同时也是儒家伦理哲学的基础。何谓“仁”,儒家对此并没有清晰、明确、完整的定义,大儒们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不可否认,“爱”是“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论语中有很多关于仁与爱的句子,“君子而不仁者有矣乎,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论语·阳货》。另外,其他大家的经典中也有涉及:孟子说:“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孟子•尽心上》)韩愈的《原道》开始就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
就其实质来讲,儒家的仁,是一种理性的社会政治理论和伦理观念体系。儒家所倡导的"仁爱"只是作为达到"周礼"式的社会理想的必然途径。那要达到的,将是一种完美的社会制度,"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到处充满仁爱,和谐而安宁。为此,要求处于社会关系网络不同纽结上的人们,明白自己的角色,安分守己,共同维护完善的社会伦理秩序。要安分守己,做到"非礼四勿" (勿视、勿听、勿言、勿动) ,这就可以达到充分的"仁爱"了。在家族和家庭关系中,"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是说要孝敬父母祖先,兄弟之间相互亲爱。"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但是,这里必须看到,这种家族和家庭中的"孝弟"要求,仍然只是社会政治稳定的一种保证,所谓"孝慈则忠",因而总是离不开严格的等级观念,要在建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妻妻"的良好秩序后,人人遵守,人人服从才是施行充分的"仁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