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穷的魅力
中国古典文学,蕴藏着深厚的哲理,启迪人生价值,启示人们要重人格,要有骨气。要坚贞,要重操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诸葛亮),“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他们的诗句向世人昭示人生奉献的意义。在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面前,人们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只有为国为民尽忠尽力。敢于牺牲奉献,才能达到崇高的人格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给后人揭示了人生正确的“忧乐观”。影响极其深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论语》),以松柏耐寒之秉性,启示人们要经受住严峻处境的考验。《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则启示人们在污泥浊水,腐败不堪的环境中,仍要能清廉自律,洁身自爱。古诗文中,还有借赞梅、竹,来歌颂高风亮节者,如元代王冕的“白梅”诗:“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郑板桥在画竹时题诗:“衙斋卧听萧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借物抒情,寄寓人们对美好品格的向往。读后,使人深受教益。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则是开导世人积德行善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恶举劣行,则须防微杜渐。
《捕蛇者说》,“赋税之毒,有过于毒蛇”,以说明“苛政猛于虎”。赋税重,过于毒蛇、猛虎的事理。启示执政者,必须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卖柑者言》,以柑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来揭露世间“外美内丑”的伪装。金代元好问在《市隐斋记》中:“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伯夷语”,更是深刻地揭露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弄虚作假的欺诈行径和伎俩。
脍炙人口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更是向世人昭示,人要站在高才能看得远,有崇高理想,知识渊博的人,才有远见卓识。只有全面客观观察事物,才能认识和掌握其真象。
2.巨大的召唤力
中国古典文学,有不少佳作,具有巨大的召唤力,大家熟悉的孙中山题书的“天下为公”。就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天下为公的号召,在整个中华民族中,产生出了巨大的召唤力,某种意义上说,是这面旗帜,指引着中国革命先行者领导人民推翻了数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国。今日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立党为公”,可以说是“天下为公”的延伸和提炼。同样《礼记》中,提出的“大同世界”,在召唤人们和睦团结,同脱贫,同致富,让普天下共享和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这一口号式的名言,也已深刻在中国人心中,在现实中已将这“匹夫有责”分解到各种事业中,成为“人人有责”了,如“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绿化祖国,人人有责”等。可见号召力之强。
“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自强不息”成为了一种意志和观念,成为了一种精神,正是我们今天倡导的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
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在激励人民,召唤人民勇敢地、顽强地、持续地探索真理,追求真理,并为实现真理,奋斗不止。
3.文学乃人学。中国古典文学,尤称人类人文学的奇珍。它凝聚精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极具光采,极富滋味,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具有无穷的魅力,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结晶,是三千年灿烂文化的核心。“遗表不随诸葛死,‘离骚’长伴屈原清”,是说古典文学有无穷的生命力。人们将其精髓比作日月,许以千古。“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语)是说中国古代最佳的诗文,人们将久仰其光芒,长沐其清新,对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产生着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