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史上,研究周易的学派分为义理和象数两派,因所释易的依据不同,而且所阐发的内容不同而相攻驳,争辩不休。
义理派和象数派的区别在于:义理派的易学强调人文之理,象数派的易学强调自然之理。也就是说义理派长于人文,而象数派长于天学。周易本为天人之学,两学派的研究方向各有侧重,各有优势,形成了互补的态势,其实质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易学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两派六宗”。义理派发展成三宗,即王弼的“说以老庄”,胡瑗、程颐的“阐明儒理”,李光、杨万里的“参证史事”;象数派也发展成三宗:即汉儒的卜筮,京房、焦延寿的讥祥,陈抟、邵雍的图书;共六宗。
义理派易学和象数派易学形成的根源,在于周易这部书本身的固有特点。周易这部经典,区别于其它著作的最大特点是有符号和文字两个系统。符号系统的特点,在于使思想规范化,系统化,乃至图式化。但这些图式化的东西,仅是一个框架而已,具体到自然、人文,会衍生出众多的类比取象,同时需要文字才能表达某种固有的思想。文字系统的特点,用深奥的词句形象地表述着某种思想。这种表述,大都超越时空,没有具体所指,同符号一样,也是类似框架的东西。可以任人拟议,富有极大的诠释性。符号和文字两个系统相互辅助,互相补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而本身就具有框架的、提纲式的符号和文字,在后人理解起来自然会发生岐义。不论那一派学说,甚至《易传》所阐发的具体内容,其中许多思想并非《易经》所固有,统统是借《易经》的思想框架,发挥作者自己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一些对自然之理有特殊兴趣的人,必然以自然之理诠释周易,形成了象数易学;而那些关注人文价值的人,从人文之理来诠释易学,形成了义理易学。若是既对自然之理能悟,而又对人文之理了然的人,则研究易学必然义理与象数兼顾。
在易学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先秦易学,《易传》奠定易学发展的理论基础,是义理和象数的萌芽时期。汉代易学,以象数推演而论卦气,纳甲、爻辰等,象数易学成为主流。魏晋易学以王弼扫象为代表,义理派成为易学主流,并有玄学化的趋势。唐代易学出现两派融合的趋势。宋明易学,两派平行发展,逐渐合流。并且义理派有伦理化的发展趋势,而象数派逐渐与江湖术数混杂。清代易学,以王夫之为代表,将义理和象数结合,易学研究有重大进展。“五四”以后乃至当今,在义理和象数两方面都各有深入,并且两者兼顾成为易学研究的主流。新出现的科学易和人文易的提法,其实质仍然是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源流的持续。
易学的发展,即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象数易学为人们提供的象数思维法,它是归纳法和演绎法的结合,具有取象比类、矛盾统一、整体思维、节律性和序列性等优点。中国古代科技中的天文学、历法、中医学、气功、乐律等等,均有象数易学的具体运用。
《周易》建立起天道、地道、人道三才统一的宇宙框架,成为特殊的东方思维模式。
这种先进的思维方法,阐发出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发展观;建立了变化发展、物极必反的矛盾转化思想;建立了观察自然、穷理尽性的认识论原则;确立了人的主体能动性思想。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培育出一代代先哲和科学家。《周易》具有突出的主体意识、强烈的忧患意识、坚定的革新意识,以雄伟的气概、博大的情怀,哺养着中华民族的意识,涵养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由此可见,义理易学和象数易学两派是密不可分的,是互相补充、互相依托的一个有机整体。脱离开对方,那一派都无法独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