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何为君子 [复制链接]

1#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易经》《诗经》《尚书》广泛使用“君子”一词。《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尚书·虞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而对“君子”一词的具体说明,始于孔子。在孔子之前,君子一语主要是从政治角度立论的,君子的主要意思是“君”。 “君”,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口”,表示发布命令。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诗经·谷风之什·大东》:“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孔颖达《诗经正义》曰:“此言君子、小人,在位与民庶相对。君子则引其道,小人则供其役。”《春秋左传·襄公九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此处君子、小人,仍着眼于地位而非道德品质。

       到孔子时代,君子一词开始具有道德品质的属性。在儒家思想里,君子一词具有德性上的意义。“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此似为君子一词在德性上最具体的意义。君子以具有知仁勇之常德为适宜。尤其是仁,更为所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当然,仁祇是君子之所以为君子所宜具有其德性之总纲,在其他方面,仍非无所述说。君子又与小人相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凡此对照之说法甚多,举不胜举,然君子与小人之大有别,亦可以概见。


        摘录十章阐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1、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孔子说明君子、小人的区别,在义、利的抉择。
        义,也是《论语》中重要的观念。什麽是“义”?简单地说,义是合理的行为,恰当的抉择。然而,怎么做才“合理”,怎麽做才“恰当”呢?却是因时因地因立场不同,而有差异的,要拿捏准确,必须有缜密的思考,周详的观照。

        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孔子点明君子、小人之志念有怀德、怀利的差异。
        一个人的志念趣向,是会影响其人格品德的。君子所想念的是将自己的德行修好,小人所想念的是拥有更多的田产;君子所时以为念的是刑法的可畏,要谨守礼法;小人所时以为念的是要得到别人的好处。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这念念之间隐然形成。

       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孔子说明君子、小人的用心不同。
        仁人君子追求美善的真诚,绝不局限在自我一身而已,他们不以成就自己的完美爲已足。除了要求自己行止美善之外,他们还希望周遭之人、全体社会,同洋都能实践道德,臻于美善。可以这麽说:当周遭之人多行不义,社会大众是非不明时,仁人君子必会视爲自己德业有所亏欠的。孔子说:“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篇)就是最好的写照。所以,君子看到人有善举美行,必会尽力帮助;看到人将蹈恶走险,必会设法劝阻,怀著高度的教化热诚,引导他人守法、奖劝他人行善、助成他人修德,以塑造美好社会。

        4、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孔子言君子反求诸己,小人则责求他人。
        自我反省是孔子十分重视的个人修养功夫,也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遇事不顺,能够自我反省,自己的缺点、毛病就会渐渐减少,说话、行事更趋谨慎,那麽成功的可能性也就增加了。然而这是有道德修养的君子才能做到的事。
至于缺乏德性修养的小人,事情不顺,习惯归罪他人,而怨尤丛生。这种不愿反省检讨自己,一味地把责任往外推的态度,即使掩饰了自己的缺点,对于事情却一点帮助也没有,终究免不了失败的命运。
以上两种对人对事截然不同的态度,正区别君子、小人的不同,也是一个人做人做事是否能成功的关键,我们又怎能不谨慎呢?

        5、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孔子说明君子、小人的待人态度有和、同的差异。
       人与人的相处,是门大学问,团体中要相处得好,并不容易。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习惯、意见。在人与人交际之间,有德君子,他能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意见,也能调和大家的意见,使大家能和谐相处。不过对于见解拙劣、不合义理的意见,却不敢苟同,一定要维持大原则,绝不作乡愿。而品格低劣的小人则不然,没有原则,只会附和别人,向人奉承、讨好;或是极力维护自己,凸显自己,与人不能和谐相处,最后不免在团体中制造党同伐异的纷争。

        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爲政》
       孔子说明君子、小人的处世态度有周、比的差异。
       君子、小人待人既有和、同的差异,那麽在处理事务上,尤其涉及利益分配的问题时,更容易呈现出公正无私与偏私不公的对比。小人勾结党比,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一时之间看似有合同众人的迹象,其实彼此之间的结合点在利。一旦利益有冲突,便又互相伤害,抢占先机,不能以整体利益做考量。君子不是如此的,他们总是能顾大体,一视同仁。

        7、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孔子分别君子、小人在形势比人强时的气度不同。
        当一个人地位比别人高的时候,权力比别人强的时候,财富比别人多的时候,能力比别人好的时候,名声比别人大的时候,甚至容貌比别人美的时候,总而言之,就是资源、形势优于他人的时候,很容易就产生骄矜自满之情。没有修养的人,会放纵自己的这种情绪,沉溺在睥睨他人的快感中,终至骄傲放肆,目空一切。有修养的人则不然,他会克制自己,让自己在这人生的顺境中,保持舒坦平易的心情,不会盛气凌人,给人难堪。此外,有德君子还会乐意与人分享自己的成功要诀,分析所知所能供人惨考,毫不吝惜、隐瞒。至于缺乏修养的小人,恰恰相反,一旦得势,或是炫才耀能,目中无人;或是骄奢放肆,盛气伤人。然而内心时常患得患失,生怕别人胜过他,所以心中并无舒泰安详,并不快乐。君子、小人的气度,于此可见。

        8、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子路》
        孔子论服事君子与小人的情形不同。
         这里所称的君子与小人,都是指在位的人。品格操守好的君子,行事规规矩矩,一切直道而行,替他做事,只要凭才干、凭能力,秉公而行,把事情做好就可以了,所以很容易服事。但是如果你要想曲意奉承、讨他喜欢,却不容易。因为那跟他的行事原则不合。至于小人,心术不正,专门喜欢别人的奉承阿谀,替他做事,如果不知道逢迎巴结,只晓得规规矩矩,直道而行,反而得不到他的欢心,时时挑剔,所以很难服事。再说用人方面,君子会衡量每一个人的专长而加以任用,而小人则会苛刻地责备求全,不重视别人的专长。

         9、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卫灵公》
         孔子说明君子、小人任事的才识有别。
          “小事”的落实,往往凭靠技术或苦干;“大事”的进行,则每须靠谋事者宽阔的胸襟、缜密的布局、能容忍、能沉著、能安于寂寞、能知所变通……这些都属于精神层次的人格特质。若要从小事的干练上测试出“君子”,是有所困难的,因爲君子虽有德,但某些才能却不见得比其他人强;反之,小人也有天生长才,又爲求表现,倒容易做得巧。然而,当面临大事时,君子小人的精神素养便一览无遗了,只有注重内省、和以待人的君子足堪大用啊!

        10、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孔子描述君子、小人不同的心境。
        胸次心境不是可以勉强装出来的,那是人格定型后的自然呈现。君子所以坦荡荡,小人所以长戚戚,乃是从他们心志的发端便已注定。他们的志趣,指引了人生的方向;他们的信念,影响了处世待人的原则;他们的行事,塑造了整个人格,终至于喻义怀德、成人之美者爲君子;喻利怀惠、成人之恶者为小人。小人的心境如此,而君子的胸次如彼。小人的忧戚不安,来自追逐利益时的苦求不得,也来自既得利益之后的担心失去,既患得又患失。不止如此,往往也羼有因爲非作恶、伤天害理而生的恐惧:一怕仇敌报複,二怕上天难容,三怕良心谴责。君子虽然也有忧惧,但显然与小人患得患失、畏首畏尾不同,他们忧惧德业不修,忧惧天理不明,这种忧惧,只有促使他们更加努力修爲,积极教化,只有让心境更加清明,俯仰无愧于天地,而非徒生扰乱、烦躁心绪。他们的人生境界,也将因心境平和而无限宽广,无限祥和,无入而不自得。

        纵观十条,可以一言以蔽之:具有温良恭俭让五德者方为君子,反之非是。曾子曾一日三省吾身,今欲爲君子者,亦不妨一日以此五字来自省。
最后编辑heyunlu 最后编辑于 2014-11-20 00:01:05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