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
“中庸”理论中一个重要内涵是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有思想之修和身体之修。思想之修属于知识修养,对科学技术而言,属于专业领域的地位,对社会科学而言,属于哲学修养。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属于为人品质,即所谓生活哲学。笔者不用“品德”而用“品质”,是想特别强调生活中处世待人的灵活应变性,而灵活应变的过程也是提高心性的过程。不懂得灵活应变,既是愚昧,也是愚蠢。这是对立法则所形成的,是一种必然规律,你无法人为地去改变,只要看过我写的〈人性的哲学思考〉(北大应用伦理学网)就会知道。“生活”一词也有两种对立的认识:一是利益的相互依赖,这个“利益”,包括了经济利益、环境利益、区域利益、政治利益等等,“中庸”理论大多只能用于这种情形;一是相互之间没有依赖关系,一般情况下不存在“中庸”。当然,人总是在不断追求自身的价值,而这种价值总是反映在社会地位中,当你有了这一观念,实际上你就站在了能力范围下的高层次来认识、思考问题,顾及那些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别人,同时也顾及自己,这就是“中庸”的体现。那些只顾自己的价值观,实际上是一种病态价值观,是社会畸形的反映。因为正常人都会追求社会地位,而要有社会地位,就必须具有仁义之心,尊重他人,体谅他人,救助他人,而不是贬斥和鄙视他人,压榨他人,漠视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