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关闭
安全选项
安全提问(未设置请忽略)
母亲的名字
爷爷的名字
父亲出生的城市
您其中一位老师的名字
您个人计算机的型号
您最喜欢的餐馆名称
驾驶执照的最后四位数字
找回密码
记住我
我的中心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切换到窄版
论坛
会员
搜索
帮助
快速搜索
帖子标题
作者
版块
国学基金会
»
论坛
»
中华义理总坛
»
中庸之道
论坛
中华义理总坛
仁坛
义坛
礼坛
智坛
信坛
忠坛
孝坛
廉坛
毅坛
和坛
返回列表
查看:
743
|
回复:
1
中庸之道
[复制链接]
发送短消息
UID
13869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武科大邓万宇
组别
新手上路
生日
帖子
3
积分
43
性别
注册时间
2014-11-16
1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4-11-16 12:46
|
只看楼主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最高标准。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之道大致可理解为,为人做事当恰如其分,既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朱熹注: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要特别注意的是,中庸之道,决不是如有些世俗观念所说的折中、妥协和无原则。中庸之道也不是古板教条的,它要求做事为人,没有、也不应当采取某一不变的固定姿态,不拘泥于某一固定形式,应当坚持“义”的原则(不是简单的“讲义气”的义),根据情况采取相应对策。(要特别注意,这决不意味着办事做人无原则和见风使舵。)朱熹注解: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又无所忌惮也。“中庸之道”实在高明,更限于本人水平有限,难以几句话讲明中庸之道,希望更详细具体了解的读者,请阅读《中庸》(原文)、《四书章句集注》(朱熹)和《南怀瑾选集》等大家之见并深思慎取。
分享
转发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3839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武科大郭雪雪
组别
注册会员
生日
帖子
6
积分
61
性别
注册时间
2014-11-15
2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4-11-16 12:47
|
只看该用户
自“轴心时代”起,任何一种古老文化都或多或少地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不过,中国文化情况有些特殊。“儒教”、儒释道“三教”的提法虽在中国学术史中早有出现,但先前出现的“儒教”概念并不具有“宗教”的含义,它是指“以儒为教”的“教化”意义。不仅如此,儒释道三者并称也并非基于“教”的意义,而是基于“学”的意义。在关于“心性生命”之“学问”这一点上,儒与释、道二教是相通的,故可以并称。
TOP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返回列表
高级编辑器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默认表情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帖
登录
|
注册
发表回复
查看背景广告
隐藏
发新主题
论坛
中华义理总坛
仁坛
义坛
礼坛
智坛
信坛
忠坛
孝坛
廉坛
毅坛
和坛
TOP
设置头像
个人资料
更改密码
用户组
收藏夹
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