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温良恭俭让 [复制链接]

1#
温良恭俭让
。“温,谓颜色和也。”也就是指对人的态度温和。我们的语言中赞扬“温”这种品德的成语有很多,如“和颜悦色”、“和气致祥”、“和蔼可亲”、“温柔敦厚”、“温文尔雅”、“温和善良”等。
古人对“良”的理解是侧重于思想品质方面的,认为“良”是善良、美好、高尚、仁义、忠诚等的标志。随着人们对社会认识的深化,今天所说的“良”应该演变为存在于内心的衡量是非善恶的标志。在“温良恭俭让”中,“良”指的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衡量它们的标准,因此“良”是核心,是本质的东西,“温、恭、俭、让”则是它的自然流露和表现形式,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就没有真正的“温、恭、俭、让”,只能是虚伪的装腔作势。
“恭”在古代汉语中,本义指“严肃”,包括容貌的端庄,对别人的谦和以及做事认真不苟等。孔子主张对人要端庄诚恳,表里一致,那种以花言巧语,装出伪善面孔的虚伪态度是“可耻”的,正所谓“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恭”是表象,“敬”是本质。
俭,作为一种美德,只属于情操高尚、纯洁无邪的人,它与那些整天追求纸醉金迷、荒淫糜荡生活的人是毫无缘分的,因为一个人如果一味追求奢侈,便欲壑难平。司马光说:“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妾用,丧家败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恶之大也。”司马光的话是千真百实的。现实中,我们还没见过那些利令智昏、不择手段、贪赃枉法而最后身败名裂堕落成人民罪人的例子吗?“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龌龊陷渠沟”。
翻开《辞海》,“让”字含有退让、谦让、辞让的意思,注释还引用了古人的一句话:“厚人自薄谓之让。”可见,“让”字里面包含着讲文明,讲礼貌,讲团结,讲道德,克己为人,顾全大局的丰富内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