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儒家“仁义”思想对中国武术的影响 [复制链接]

1#
摘要: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代表,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方式,武术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仁义”为内核的伦理思想,特别讲求“武德”,儒家思想在武术中的渗透,使得习武、练武的各个方面无不体现武术文化与儒家文化的浑然一体。本文就简略分析了儒家思想与中国武术文化的一些共通之处。

     中华武术植根于“礼仪之邦”,经过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 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代表,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方式,武术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仁义”为内核的伦理思想,特别讲求“武德”,即:讲求道德品质的修养,讲求德艺统一,体现了中华民族善良、诚信、热爱和平等美德。它是东方传统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追求一种动态的“和谐”,讲求“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内外合一”,注重和谐、自然、统一内外兼修。中国武术旨“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它是一种通过“练身”以达“修身”的过程;它绝不仅仅是一门纯粹的技艺,而更是一门融入了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等于其中的东方武技艺术。
    
    1.儒家文武之学的传播,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对国人的影响之大乃众所周知。儒家文化不仅是两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主流,即使在今天,也潜移默化地保存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引人注意的是儒学始祖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孔子是将原来属于“王官之学”的武学传播到民间的有功之臣,更为有趣的是孔子出身于一个以武勇为家学的没落贵族之家。孔子本为一位能文能武,擅长武技的人物。他说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重要的在于他是一个积极推行文武兼备之学的教育家。他主张“用文事者必有武备”, 因此,“在仁爱的伦理道德法则中,追求文武双全,提倡仁勇兼备,是武术中儒家思想的主要文化内涵。”关于“文武双全”,儒家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同时掌握“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书”、“数”为文,“射”、“御”为武。这种追求文武双全的思想,对武术超越纯武的范畴,积极与中国文化相融合,起到了驱动的作用。儒家所提倡的“文武双全”、“仁勇兼备”的思想,积极地促进了武术的发展,一直以来对武术界都有着显著的导向作用。
    2.儒家“仁”的思想是武术伦理思想的核心
    吸取了中国文化中关于人学底蕴与思想的武术,其人文价值是将培养充盈、硕健、完美的君子人格放在首位,武术更多关注的是人性的修为,人格的和谐美善,侠义精神、正义理想的养得。儒家伦理道德的主线条为“仁爱”,强调“仁”为 “爱人之本”,“忠恕之道”,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以“仁爱”为基本伦理思想和道德标准,一直以来,被作为武术伦理思想的核心,使武术这一战斗的力量,伤人的手段被纳入了道德伦理的法规之中,使武术不光成为技击、健身之道,更成为了精神修养、人格净化的途径。儒家伦理的这种人格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武术。武德崇礼就是习武人伦理道德的基础,从而形成了习武人生活的基本准则。
    3.儒家文化在习武中的渗透
    首先,习武的前提条件是有武德,要有“仁”心。中国武术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行话“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术中把“德行”做为学艺的前提放在练功的首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不单单是“仁义”的思想,儒家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在渗透于传统武术文化的方方面面。例如:习武的过程就是“正己修身”的过程。孔子说:“苟正其身矣,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中国武术理论认为人的身、心和道德是不可分的。要想取得良好的练习效果,练习者必须不断地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品质,完善自己的人格,如襟怀豁达、与人为善、以礼待人、心平气和、从容沉着等等。心理修炼和武德培养也是中国武术极其重要的内容。
摘要: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代表,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方式,武术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仁义”为内核的伦理思想,特别讲求“武德”,儒家思想在武术中的渗透,使得习武、练武的各个方面无不体现武术文化与儒家文化的浑然一体。本文就简略分析了儒家思想与中国武术文化的一些共通之处。

     中华武术植根于“礼仪之邦”,经过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 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代表,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方式,武术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仁义”为内核的伦理思想,特别讲求“武德”,即:讲求道德品质的修养,讲求德艺统一,体现了中华民族善良、诚信、热爱和平等美德。它是东方传统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追求一种动态的“和谐”,讲求“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内外合一”,注重和谐、自然、统一内外兼修。中国武术旨“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它是一种通过“练身”以达“修身”的过程;它绝不仅仅是一门纯粹的技艺,而更是一门融入了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等于其中的东方武技艺术。
    
    1.儒家文武之学的传播,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对国人的影响之大乃众所周知。儒家文化不仅是两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主流,即使在今天,也潜移默化地保存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引人注意的是儒学始祖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孔子是将原来属于“王官之学”的武学传播到民间的有功之臣,更为有趣的是孔子出身于一个以武勇为家学的没落贵族之家。孔子本为一位能文能武,擅长武技的人物。他说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重要的在于他是一个积极推行文武兼备之学的教育家。他主张“用文事者必有武备”, 因此,“在仁爱的伦理道德法则中,追求文武双全,提倡仁勇兼备,是武术中儒家思想的主要文化内涵。”关于“文武双全”,儒家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同时掌握“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书”、“数”为文,“射”、“御”为武。这种追求文武双全的思想,对武术超越纯武的范畴,积极与中国文化相融合,起到了驱动的作用。儒家所提倡的“文武双全”、“仁勇兼备”的思想,积极地促进了武术的发展,一直以来对武术界都有着显著的导向作用。
    2.儒家“仁”的思想是武术伦理思想的核心
    吸取了中国文化中关于人学底蕴与思想的武术,其人文价值是将培养充盈、硕健、完美的君子人格放在首位,武术更多关注的是人性的修为,人格的和谐美善,侠义精神、正义理想的养得。儒家伦理道德的主线条为“仁爱”,强调“仁”为 “爱人之本”,“忠恕之道”,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以“仁爱”为基本伦理思想和道德标准,一直以来,被作为武术伦理思想的核心,使武术这一战斗的力量,伤人的手段被纳入了道德伦理的法规之中,使武术不光成为技击、健身之道,更成为了精神修养、人格净化的途径。儒家伦理的这种人格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武术。武德崇礼就是习武人伦理道德的基础,从而形成了习武人生活的基本准则。
    3.儒家文化在习武中的渗透
    首先,习武的前提条件是有武德,要有“仁”心。中国武术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行话“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术中把“德行”做为学艺的前提放在练功的首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不单单是“仁义”的思想,儒家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在渗透于传统武术文化的方方面面。例如:习武的过程就是“正己修身”的过程。孔子说:“苟正其身矣,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中国武术理论认为人的身、心和道德是不可分的。要想取得良好的练习效果,练习者必须不断地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品质,完善自己的人格,如襟怀豁达、与人为善、以礼待人、心平气和、从容沉着等等。心理修炼和武德培养也是中国武术极其重要的内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