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解读礼仪 [复制链接]

1#
孔子生于“礼崩乐坏”的年代。什么是礼?什么是乐?现在理解,礼就是礼貌的意思。礼貌必须通过一些仪式才能完成,比如同学之礼就是拱手作揖,长幼之间孩子跪拜父母,朝臣之上大臣三叩九拜皇帝等都是礼的具体体现。
既然孔子生于“礼崩乐坏”的年代,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那些“礼貌”的仪式已经并不重要了,也就是说,有的大臣见了主子未必叩头,孩子未必完全听命于父母,更无须跪拜,这种现象让孔子痛心疾首:老夫子也许会说,乱了乱了全乱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何体统!如此下去,君王尊严何在?
在儒家作品中,可在多处找到孔子树立的典型,多次孔子如此赞美此人:看哪,这个人给皇帝磕头,多懂礼啊!你们都应该像他学习,做一个懂得礼节的人。
只给皇帝磕头的礼是不够巩固的,孔子又说,孩子当给父兄磕头才能算真正的懂得礼。一个可以处处听命于父母的孩子,是鲜有犯上之心的;一个给长辈磕头的人,见了长官,膝盖是无法直起来的。这里,必须再给世人引申出一个概念:行孝。只要把孝道这个概念深入人心,那么礼制国家才会有据可依。一个简单的“礼治”雏形社会在孔子脑中形成,并且深远的影响到未来2000年的社会。
最后编辑武科大黎思 最后编辑于 2014-11-08 15:53:05
分享 转发
TOP
2#

什么是乐呢?顾名思义乐器。在行使君臣之礼时,要有乐器相随才显隆重威严,只有乐器是不够的,要修筑长长地高高的楼梯,皇帝高高在上,群臣叩拜才显得皇帝有威严;这也是不够的,要把楼梯层层装潢,镶金带银,仆人随后,龙椅要阔大,这才有威严;这也不够,要有军队相随,旌旗如云,枪戟林立;这还不够,要有天下美食,舞女成群,奇珍异宝衬托才算高贵,只有如此“乐”才算完美,只有这样的大会才隆重有意义 。
总而言之,乐就是环境衬托的意思。没有环境承托的任何人,就是个普通人。也就是说,你想高贵一点,高人一等,我教你一个小窍门,一定要重视环境衬托。
后来,我们把“乐”给改了,改为“仪”,于是口笔相传的威震天下的重视礼貌仪式的“礼仪之邦”就形成了。追踪溯源,其实还是诞生于“礼崩乐坏”。孔子他老人家对国家的贡献可不小,一个主意影响两千年,他为什么那么伟大且名至实归呢。
TOP
3#

与《易》一样,也有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最后《礼记》因记成经,成为古代中国人的行为规范,所谓礼仪之帮,离不开《礼记》,成了当时人们的座右铭,凡婚丧嫁娶,生老病死,修身教学,育王之事,小到人际关系,大到治国纲领成了宗法社会的百科全书。清代学者说的好,“以余论之,《周礼》《仪礼》,一代之书也,《礼记》,万世之书也”。皆因它成了系统的理论,把人们的各个方面身份秩序化,组成社会的有机体。所以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吕友仁在他的《礼记讲读》中举的《孔雀东南飞》兰芝命运的例子非常好,成也《礼记》,败也《礼记》。三从四德,四德培育了她,三从坑害了她,她不过是父系社会男性的附属品。这场爱情悲剧前台是焦母,后台是《礼记》的行为准则。文化是一个民族不死的灵魂,证据是以色列,只要一个民族还在,无论经历多少苦难,它都会如古莲子像耶稣那样复活。改革开放的今天,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我们的文化在衰落,广义的文化,不仅仅是文学艺术,那些都是载体,它的核心力量是社会的构架观念,作为东方的一极,我们有过过去的辉煌,只有与时俱进批判的继承传统和虚心的学习国外好的经验,我们的文化才能达到一个新的时代高度。
TOP
4#

头次见面用久仰,很久不见说久违。
认人不清用眼拙,向人表歉用失敬。
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用包涵。
请人帮忙说劳驾,请给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不知适宜用冒昧。
求人解答用请问,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自身意见用拙见。
看望别人用拜访,宾客来到用光临。
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
等待客人用恭候,迎接表歉用失迎。
别人离开用再见,请人不送用留步,
欢迎顾客用光顾,答人问候用托福。
问人年龄用贵庚,老人年龄用高寿。
读人文章用拜读,请人改文用斧正。
对方字画为墨宝,招待不周说怠慢。
请人收礼用笑纳,辞谢馈赠用心领。
问人姓氏用贵姓,回答询问用免贵。
表演技能用献丑,别人赞扬说过奖。
向人祝贺道恭喜,答人道贺用同喜。
请人担职用屈就,暂时充任说承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