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它的意义在于,让人具有敬畏心,并且学会服从。
怀有敬畏心,人就可以认识到群体社会所必须的规矩和秩序;学会服从,才会遵守规矩维护秩序。
孝是一种养成教育,它就是要通过行为的不断重复,进而形成一种态度,最终牢固成为习惯。这个习惯的核心不是孝顺,而是服从。通过从小孝亲的行为,最终养成具有服从精神的合格公民。具有服从精神的公民,才可以遵守法律,并且具有起码的道德感。孝是在家庭内部的教育,但是它的结果是作用于社会的。
孝悌合在一起,就是要去除掉人天生的自我中心,让自己逐渐形成一种正确的心态和良性的认知,即世界不是为自己一个人服务的,自己的主观愿望和要求,不是世界运行的法则。在家庭和社会中生活,是需要考虑到他人利益的。所有这一切,终究也是社会化生活的基础。所以,孝的另一层意义是培养人的利他意识和行为。
孝道的最高级表现,不是对父母无条件的顺从,而是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孝的核心意义是敬畏和服从。在父母的智慧和经验高于自己的时候,这种敬畏和服从应该表现为对父母的遵从。当自己的智慧超过父母和师长之后,人同样要保持敬畏和服从的精神品质,这个时候,更高境界的智慧、真理和正义就是一个人终生的父母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和">和ersonName>老师了。所以,应当明确的是,孝道从形式到对象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人的孝道从最初对父母和师长的敬畏和服从,最后要走向对理性的敬畏和服从。
如果以为孝仅仅是对年长者的尊重,就实在太短浅了。儒家自古就说,八十老翁,不及我者,我即教他;七岁顽童,强于我者,我即问他。这里面所真正尊敬的哪里是年龄,分明是智慧是理性。
当年孔子看到有父母举着木棍打儿子,就问被打的儿子,你为什么不赶快跑?儿子说,我要是跑了,岂非是不孝了。孔子笑其愚痴,说,万一你被打死了,你父母就要背上骂名,那样的话,你岂非是更大的不孝!可见,敬畏和服从虽然是孝的核心,但也并非是不分情况不讲方法的。
人的成长就需要学习,学习就有阶段之分。在幼年,孝的含义主要就是对父母对老师对长者的尊重。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尊重年长者的同时,孝道的含义更多地指向对理性的尊重和维护。在人与理之间,更应该敬畏和服从的是理性。
儒家之所以强调自古以来“自天子以至庶人,无不是以孝为自身之本”,就是希望每个人从对父母的敬畏和服从开始,逐渐进入对社会规范与秩序的敬畏和服从,乃至最终进入对真理和正义等一切理性的敬畏和服从。
纵观当今世界,大到生态危机,小到家庭不睦,归根结底,无一不是因为缺少敬畏和服从精神所致。人若敬畏正义服从理性,就会时时反省自律,朝朝见贤思齐,哪里能生出许许多多贪婪、放纵、虚荣和暴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