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孔子之仁 [复制链接]

1#
这是孔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由此看来,“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历代学者都认为,这是孔门传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方法,然而对于“克己复礼”的含义却有不同的阐释——这里的“克”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克制”的意思,也有“战胜”的意思。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分享 转发
TOP
2#

“仁”者,兼乎明、智、信、义、敏、勇及礼七善。凡七善,明方目清,智比耳聪,信若手之执持,义则足之能行,敏类神经传感,勇拟骨骼之用,礼则心之总括。以其比人若二,德而莫名,遂称之曰仁。人损一器,不复完人;仁失一善,亦难满全。惟斯仁,乃尽人性之真矣!故曰:仁实人之性,人则仁之体。修仁实乃做人而已。
       善乃有益,不无其害。德则兼善互补,有益无害。仁则毕善共得,至善至美。华夏失仁逾五千年,遂致灾难不已。其为仁也,守正行宜,无可无不可。故而无敌!
TOP
3#

以仁为核心,才能做好一个人,以仁待人,才能获他人尊敬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