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义理经典 [复制链接]

1#
五德在不同的人身上体现是不同的。仁的对象的实施对象有两类。


(一)对内:克己复礼。根据《论语》,“克己”有五个层次:(1)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责己恕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非礼勿视听言动。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的本质是宗族伦理道德规范。克己复礼就是要用宗族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因此,克己是对个人的自然属性的贬抑,复礼是对他人与宗族的尊重。(4)先难而后获。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无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人”,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本位通过近取譬而爱护和增加宗族利益,还未将宗族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先难而后获的层次上,宗族利益处于优先的位置。(5)杀身成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是克己的极至境界。


(二)对外:泛爱众。孝悌以亲情为出发点,将对父母和兄长的亲爱之心延伸,发展成为对宗族成员的亲爱之心,并最终成为对天下人的亲爱之心,这就是泛爱众。虽然宗族内部的关系、宗族之间的关系是孝悌,然而人的亲属关系、社会经历毕竟有所差别,因此社会地位有所差别。这就使爱在人与人之间有所差别。


首先是爱众。具体来讲就是君义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有顺、朋友有义。


其次是儒家的爱人不是墨家的“兼爱”。而是爱有本末,爱有差等,爱有理智,爱有原则。子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孔子:“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诲乎?”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泛爱众从孝悌的亲情出发而达到对所有人亲善和关怀。作为仁的一种状态,泛爱从不是一时的亲善或者个别的亲善,而是永久的和普遍的亲善,从而使社会和谐。


对象虽然不同,但仁的实施方法是一致的。


(一)中庸之为德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后人如程朱对此解释为“不偏之谓之中,不易之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就是一种恰当,追求和谐的方法。而礼制的实现能使社会和谐,因此中庸就是按照礼制的去做。孔子认为子张过而子夏不及,都违背了礼制的规定(参见克己复礼对内心的约束)。“礼之用,和为贵”表明礼的设立和实施正是为了使存在差别的社会各阶层和谐。


(二)推己及人、能近取譬。礼制只是规定了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但社会生活其他方面要遵守何种行为规范?另外社会生活不断变化,礼的规定并不能及时作出相应的修改,这是要遵守何种行为规范?在遵守仁的内涵前提下,作为推己及人、能近取譬的方法主是针对这些情况。推己及人就是从自己的亲身需要、愿望出发,推想到另人的需要、愿望,从而体察和了解他人,自觉作出自我调整。因此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人。能近取譬能以自己作比,推己及人。因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推己及人、能近取譬的方法弥补了礼制的不足,实现社会的和谐。


仁的实施方法是体现在仁的实现过程。《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由明确体悟高明的道德到亲民治国,由亲民治国到最高的道德境界,这就是仁的实现过程。接着,《大学》具体阐述了仁的修养途径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就是通过考察、了解人自身和社会,通晓包括做人道理、治国道理在内的天下道理。诚意就是诚实自己的意念,不要为了顾及外界而有所姑息和伪装。正心就是抑制情感、清净心境、端正思想、专心致志。修身修饬自身,自觉遵守道德规范。齐家就是处理好宗族内部关系。治国就是处理好宗族之间关系。平天下就是处理好天下宗族之间关系。此过程的特点是利用宗法的组织形式来管理国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上的等级结合起来,将德治主张与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过程联系起来;主张人治;明确提出修身为本的思想。[ii][]


实施仁的结果是实现仁的目的。《孝经》云: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这说明仁从孝开始,终于立身。立身在内形成理想人格,对外实现天人合一。理想人格就是人的内在精神与外在言行都升华到一个高于常人的境界,成为世人所效法的楷模。他具有仁爱精神、中庸方法。天人合一就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在道德领域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也就是掌握、实现天的规律,达到了无内外之分,人己之别,就达到了万物一体的境界。理想人格是内圣,天人合人是外王,两者合一是圣人。仁的学说体现了儒家的一种社会理想,就是希望把社会建成像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时期那样的一种宗法共同体,既能合同,又能别异,从而使社会和谐有序。[iii][]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