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家庭不仅是生产、生活的最基本单位,也是社会组织的最基本单元,孩提时代思想行为的最初和最持久的灌输者和影响者。这位众多的回忆录和人物传记所证明。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子女教育是在家学私塾以及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完成的。早在上世纪初,鲁迅先生就提出了“立人”的思想。孩子最早的教育是在家里进行的,是在父母等亲人的关注下长大的。“立人”的起点在家庭。家风是孩子在父母亲人最日常最世俗的一举一动中耳濡目染的身教言传。它日积月累渗透到孩子幼小心灵的深处,慢慢在孩子成长的岁月里开花结果。
国学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教育,中国最早的历史典籍《尚书》中的“无逸”篇,就是周公旦对侄儿成王的家教中国最早的诫子书《母训》,即是春秋时代鲁国大夫公父文伯之母训诫儿子的记录。至于北朝时代最有名的家训《颜氏家训》和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的清人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更是影响深远。自汉至唐、从明到清,各种进行家庭教育的家训、家书、家规、弟子书、母训、女诫、童蒙读物、增广贤文更是汗牛充栋,上海图书馆编的《中国丛书综录》中,共著录中国历代出版的家训著作一百一十七种,其实公开出版的家训远不止这个数,很多家训并未收入丛书中。比如清代的《金氏家训》、民国年间出版的《万福堂家规》等等。其中堪称代表、有较大影响力的有《孔子家语》、《颜氏家训》、《郑板桥家书》、《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包拯、司马光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程子四箴》、《童蒙训》、《增广贤文》、《神童诗》、《金璧故事》、《幼仪杂箴》、《霍渭厓家训》、《洞学十戒》、《小儿语》、《社学要略》、《好人歌》、《弟子规》、《小诗、《温氏母训》、《林氏集训蒙诗》、《夙兴夜寐箴》、《名贤集》、《家常语》等四十多种。
国学中国传统家教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融会贯通,中国传统家教文化是民族精神培养孕育的摇篮。中国传统家教文化充分饱满的体现了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在社会成员民族精神的培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继承中国传统家教文化的优秀成果,营造现代家教文化氛围,是当前弘扬民族精神的一项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