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注释:“劳”应该指的就是疲惫、倦怠之意。
“葸”读为(xǐ),意思就是畏惧。
“乱”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叛乱或者变乱。
“绞”朱熹和钱穆的翻译为“急切”,杨伯峻先生说的是“尖刻刺人”依据也都不太充分,具体是什么也就不好说了,不过我们从“绞”这个字的基本义可以理解,绞就是两个丝拧到一块儿。我们可以理解为“拧”,也就是俗语说的“拧巴”或者是四声的“宁”。
最后那个“偷”,指的是淡薄,浅薄。也就是感情浅的意思。
思考与随想:
这一章似乎文本本身不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几个字也相对生僻些。虽说我不是太喜欢小学训诂那些东西,勉为其难也要解释一下,不然的话还真说不明白。那么这一章就以文字解读为主吧,能不能解释明白我就不知道了,有什么错误希望大家指点。
“恭慎勇直”好像不用太多说,在论语中也是常见的,都是孔子提倡的好的品德,但是孔子这一章告诉我们只有这个是不够用的,那么后面的几个字也就比较重要了。所以特意的加了一个注释,方便阅读原文而已。注释的工作的确不好作,即便是自己能够理解,想要说明白也不容易,何况自己也如青蛙跳井一般不通。呵呵。那就这样了。
说完可字义,我们就可以看句子了,我们仔细看看孔子说的是什么。
“恭而无礼则劳”,这个很好理解,这里面的礼不是我们说礼仪,礼貌。而仍然是孔子所提倡的那种“礼”,那种实质意义的礼。“恭”,当然是好事,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这是作人起码的一种修养,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一切都要有个度,有个规范,过分的“恭”就不是尊重的问题了,那就是孔子所说的“足恭”,也就是不讲原则的那种“恭”。那不是尊重人,是谄媚,是无耻。而在孔子看来,这种度;这种原则的掌握也就是要靠“礼”。“礼”就是一种行为规范。从我们现在的角度上看,几遍对那种“礼”可以不认可,但是对于“恭”应该有个限度是不能反对的。否则就是没有品性的。过度的“恭”其实不仅仅是自己“劳”的问题,对于对方也是不尊重的。呵呵,就像我们一见面就用上周星星同学那句“对你的敬仰如滔滔江水……”一类的话,其实是看不起对方的智商啊。真的需要问上一句:“兄弟,你累不累”。几遍是真正无耻的人,听那些无耻的话也会呕吐了。
“慎而无礼则葸”,谨慎也是好事,所谓“诸葛一生唯谨慎”,做事要慎重当然也是好的,凡事都要想一想,总比什么也不想的好些。但是,任何事情过度了也一样会走向事情的反面。慎重过分了,就会凡事都要犹豫,都要反复思量,结果就是什么也不做了。所以孔子会对三思而行者说“再,可矣”。很明显的是对的,是应该作的事情。就不要在慎而又慎的不去做了。就应该提倡“当仁不让”了。过度的慎重也就什么也不敢做了,前怕狼后怕虎就是“葸”。畏惧而无行。当然也不是孔子提倡的。
“勇而无礼则乱”这个好像不要解释了吧,勇气是君子之德,无勇之人是谁也不喜欢的,但是过度的勇,也就是匹夫之勇了。孔子提倡的大勇,像李铁牛那样见人就砍的当然不是什么勇,那是屠夫。这个乱字也未必就绝对的理解为犯上作乱,何况犯上作乱的也未必就是革命,同样也可能是土匪。(土匪混大了倒是怎么说都可以,呵呵)且不要因为孔子反对“乱”就是维护统治者。有时候统治者和老百姓也不一定就是非要对立起来的,比如外族入侵的时候,其实如果不能保护统治者,倒霉的是大家。比如蒙、金(前后)和日本鬼子的时候,他们砍脑袋连个理由都不给……。
“直而无礼则绞”,直也是孔子所说的君子之德,也是优秀的质量之一,当时刚则易断。过于刚正其实也未必就是好事。不论是对对方,还是对自己。比如传说中对秦王嬴政进谏而被杀的那二十九个,当然气度是令人佩服的,但是事情有什么改变么?除了掉脑袋,也许什么也改变不了。就向我们都知道,魏征是有名的谏官,经常会玩些触龙鳞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喜欢唐史,仔细看看他的所做所为,就知道了。也是他一样是很滑头的。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什么事情都是一味的……。如果那样,即便是唐太宗,脑袋也掉了一百回了。呵呵,脑袋都没了,还能做些什么事情呢?那就是智慧,知道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这也是“礼”呀。什么事情都是有个“红线”的。接近它,但是不要随便的乱踩,呵呵,否则死的很难看。
上面的四句算是一段。表面上似乎说的是“礼”的妙处,但实质上确实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具体体现。不论什么,再好的东西也是要有限度的、有规矩的。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这两句话其实也算作一段。从朱熹那里开始就说要和“慎终归远”那章合看,似乎搞得很神秘的样子,其实说起来也是简单。没什么了不起的。呵呵。这里面的“君子”,主要指的就不是“有德之人”了。主要还是指的是“为上者”,也就是那些有地位的人。所以在这里与“君子”相对的就是“民”。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为上者,对自己的亲人故旧好些,老百姓就会趋向于仁德,民心归厚了”,呵呵,这是什么道理呢?现在的人不都是这样做的吗?“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那位“冒号同志”不是这样的?三姑六婆、二大爷、三舅公、大姨子、小舅子不都是跟着一起享用着权力带来的“幸福”呢?难道孔子还要提倡这个吗?难道孔子还嫌世界不够无耻吗?可是,世界已经不同了。孔子那时候的“君子”。权力不是来源于……。呵呵。可是现在至少名义上还是“公#仆”啊,(虽然,都不是这么想的)。那时候的天下就是自己家的。不大的地方其实也是自己家的,所有权是不一样的。呵呵。不过有时候想,如果现在的东西也和原来一样,也是自己家的,也许许多人也不会这样####。用一句湖南话说“崽卖爷田不心疼”。呵呵,正因为不是他的,他才会这样随便的乱整。这就是为什么私营的总是比国营的有活力的地方。随便看看,某些“国有”的企业,干活的一百人,管事的倒有二百五。如果是你家的企业,你会养那些闲人吗?比如……。
不说了好,呵呵,自己想去吧,为什么……?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