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如果]不能自重。(保持庄重)就没有威严。就算"学"也不能坚持,[心中][能够时刻地把]忠和信放在首位。[坚信]每个朋友都要强于自己,有过错,就不要怕改。
随想:一提君子。总认为是和小人相对的。但是,古人所说的君子、小人一类的称呼的含义自己和现在意义上的不同。君子基本上都是有钱的、当官的。和品德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但是,其实绝对没关系吗?就像现在我们经常提的"绅士",难道和钱没关系吗?马克思学者批判主义的传统看的很明白,所有的表面的风光下面总有血腥。也许很深刻,但是,事情也不能绝对化的那样看。如果每个事情都用所谓的"阶级",所谓的公平去看的话。那------。
所以。以后关于君子的含义,不论从经济上的,还是道德上的,都不作讨论和翻译,。君子,就当成是君子吧,至于怎样理解。那就看个人自己怎么想了。
关于重和威的解读,好象可以理解。又说不大明白。古人的许多字都有多种含义。也许当年说的时候本身就有多种含义。本身就是一语双关的。我们偏要祇用一种含义去理解,本身就犯了方向错误,对于这类话的确是不翻译比翻译的好。
学则不固,这里的固,应该和君子固穷的固一样。杨老先生说成是巩固。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似乎应该当成坚持来讲,这样,就和前面二章有类似的意思了。含有一点"学了也不坚守",或者"学了也没什么意义"的意思了。
主忠信,没什么别的意思了。应该就是以"忠""信"为自己的立身之本的意思。
对于"无友不如己者"。历来都是争议很多的。突兀的冒出这句话,又似乎和平常理解孔子的许多地方不一致。孔子说过三人行之类。还有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的话。可见传统的说法,不和不如自己做朋友的说法是占不住脚的。既便从道德的角度上也是难以理解的,以孔夫子的入世精神。不可能是像个隐士那样,只和少数人结交,那样就不好理解“不耻下问”的一类事情了,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肯定是没道理的。难不成要搞"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那么,又有人说了。这句话就是"没有朋友不如自己"那又怎么解?却实想不明白,也看了许多的说法。但是都不能说服自己,所以存疑,如果谁知道。请告诉我。呵呵!
我个人的看法,既然前面。和后面的话都是在说什么?说的都是修身,都是关于自己的态度的,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相信没有朋友不如自己,也就是说,相信朋友身上总有自己所没有的,所应该学习的,似乎好象说得通,我自己的一点浅见,不知道对不对,不去管他了。
过到勿惮改。这句话。郭靖都知道,就不费话了。
其实,我的理解。这一章讲的仍然是"学",也就是"学"的方法。从重到威。其实说的仍是学。学。仍要以"忠""信"为本,否则"学"是无意义的,也是,不可能"学"好的。
知过能改,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三岁的孩子们都知道,可是真的有几个人能作得到呢?首先知"过"本身就是不易的,而且。真正的使自己相信自己错了,似乎更难。面对过错,每个人首先的心理反应都是怀疑。我错了吗?然后,想办法为自己辩护。或者是委过于他人,或者掩盖。更有甚者。还理直气壮地把错也说成对。就接近于无耻了。一些肉食者作的类似的事情还少吗?大的,小的。"交学费"的。负"该负的责任"的,"被xx欺骗了"的,"集体决定"的,等等等等等。错,总是有理由的,成就是个人的,决定是集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