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中庸就是按照礼制的去做。孔子认为子张过而子夏不及,都违背了礼制的规定(参见克己复礼对内心的约束)。“礼之用,和为贵”表明礼的设立和实施正是为了使存在差别的社会各阶层和谐。
(二)推己及人、能近取譬。礼制只是规定了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但社会生活其他方面要遵守何种行为规范?另外社会生活不断变化,礼的规定并不能及时作出相应的修改,这是要遵守何种行为规范?在遵守仁的内涵前提下,作为推己及人、能近取譬的方法主是针对这些情况。推己及人就是从自己的亲身需要、愿望出发,推想到另人的需要、愿望,从而体察和了解他人,自觉作出自我调整。因此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人。能近取譬能以自己作比,推己及人。因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推己及人、能近取譬的方法弥补了礼制的不足,实现社会的和谐。
仁的实施方法是体现在仁的实现过程。《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由明确体悟高明的道德到亲民治国,由亲民治国到最高的道德境界,这就是仁的实现过程。接着,《大学》具体阐述了仁的修养途径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就是通过考察、了解人自身和社会,通晓包括做人道理、治国道理在内的天下道理。诚意就是诚实自己的意念,不要为了顾及外界而有所姑息和伪装。正心就是抑制情感、清净心境、端正思想、专心致志。修身修饬自身,自觉遵守道德规范。齐家就是处理好宗族内部关系。治国就是处理好宗族之间关系。平天下就是处理好天下宗族之间关系。此过程的特点是利用宗法的组织形式来管理国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上的等级结合起来,将德治主张与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过程联系起来;主张人治;明确提出修身为本的思想。[⑥]
实施仁的结果是实现仁的目的。《孝经》云: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这说明仁从孝开始,终于立身。立身在内形成理想人格,对外实现天人合一。理想人格就是人的内在精神与外在言行都升华到一个高于常人的境界,成为世人所效法的楷模。他具有仁爱精神、中庸方法。天人合一就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在道德领域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也就是掌握、实现天的规律,达到了无内外之分,人己之别,就达到了万物一体的境界。理想人格是内圣,天人合人是外王,两者合一是圣人。仁的学说体现了儒家的一种社会理想,就是希望把社会建成像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时期那样的一种宗法共同体,既能合同,又能别异,从而使社会和谐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