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对中国大学生精神信仰现状的简要分析 [复制链接]

1#

对中国大学生精神信仰现状的简要分析


    在大学生的个性中 ,信仰处于个性倾向性的最高位置 ,对需要、兴趣、理想和世界观起支配调节的作用 ,决定着大学生心理活动的方向和效能。要了解大学生的信仰,首先得要弄清楚信仰的结构。
    国内学者宋兴川的研究将大学生精神信仰结构解释为三类两级。第一级信仰包括超自然信仰,社会信仰和实用信仰三大类。其中,超自然信仰又包括宗教信仰和神灵崇拜,社会信仰包括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和政治信仰,实用信仰包括金钱与物质享乐主义、家族崇拜、家庭主义和生命崇拜。这九种信仰构成信仰的二级结构。在大学生的一级信仰因素中,社会信仰占优势,其次是实用信仰和超自然信仰。对二级因素分析发现,家族崇拜、生命崇拜、国家主义和家庭主义,是大学生精神信仰的主流;宗教信仰、金钱崇拜和神灵崇拜处于次要地位。
    对大学生精神信仰内容的认知特点进行分析,发现追求事业成功和个人的发展是大学生信仰的主流。“爱拼才会赢”,“有付出才会有收获”是大学生信奉的人生准则。另外大学生信仰的个人主义色彩明显,他们有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论文参考。
大学生尚未完全接触社会,个体人格心理发展仍处于成长变化期,不同的性别、专业、年龄以及成长环境导致大学生的精神信仰具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在超自然信仰上,女性比男性更易产生宗教信仰和神灵崇拜;在实用信仰上,男性比女性更易产生金钱崇拜和家族崇拜;在社会信仰上,工科、农科比其他专业的政治信仰、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信仰要高。
    对于大学生来说,成长环境对于其精神信仰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数学生将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摆在第一位,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各级学校广泛而深入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也体现了舍小我为大我的精神,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打倒敌人,带领人民走向富强之路,其间还涌现了一批批先进个人,这一切学生们从小耳濡目染,培养了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民族主义情怀。因此,国家主义在大学生信仰中占有明显优势。中国是个注重人情的国家,家庭意识和家族荣誉感深入人心,因此,家庭主义对大学生也起着主要作用。论文参考。而大学生较少接触金钱,这方面意识淡薄,加上多数学生均为无神论者,因此对金钱和神灵的崇拜较少。
    当大学生对环境周围的人越信任,越对自己的民族产生信仰。当他的家族充满爱,让他时时感受到家庭温馨,他便容易形成家庭信仰,反之家庭信仰则弱;对于长期受挫的人,则倾向于崇拜神灵,寻求神灵的庇佑。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在价值重构阶段出现了短时期的价值真空阶段。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显示,国内广大民众明确“有信仰”者只占28%,明确表示“没有信仰”占了36%。大学生正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定型阶段,面对这种多元文化的冲击,他们很容易迷失在纷繁多样的价值观中,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精神信仰显得十分必要。具体来说学校应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民族主义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团队合作精神,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转变为对社会的贡献,为学生们创造一个有信仰有追求的未来。要避免空洞的口号式说教,而要针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疏导。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