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字义
聪明,见识。天然呆。
比如:智力,智慧,智商,智育,智能,智谋,才智,机智,理智,明智(a.考虑问题周到、严密;b.有远见),足智多谋,利令智昏。
[1] 详细解释
形声。字从知从日,知亦声。“知”义为“说的准”、“一语中的”。“日”指“日子”、“每天”。“知”与“日”联合起来表示“每天都能一语中的”。本义:聪明一世、一生聪慧。
〈形容词〉 (1) 会意兼形声。从日,从知,知亦声。“知”的后起字。本义:聪明,智力强。同本义。
然后智生于忧患。——《荀子》引《孟子》
甚智其子。——《韩非子·说难》
不可谓智。——《墨子·公输》
智术浅短。——西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少年智则国智。——清·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2) 又如:智赛隋何,机强陆贾(二人均为汉、楚时代智囊人物。意为聪明经顶,灵活异常);智数(才智;见识)。
〈名词〉 (1) 智慧,智谋。
智,烛也。——《法言·脩身》
智,性也。——《韩非子·显学》
智者,心之府也。——《淮南子·俶真》
四时能变谓之智。——《管子》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贾谊《
治安策》
(2) 又如:智着(智慧;知识);才智(智慧和才能);智刃(智慧之刃)。
(3) 计谋;策略。
道德上通而智故消灭也。——《淮南子·览冥》。注:“智故,巧诈也。”
(4) 又如:智计(计谋;智谋);智术(指君主通晓控制和使用臣下的策略、手段);智量(计策,计谋);智算(谋划,计算);智虑(智谋;谋划)。
(5) 知识。
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荀子》
(6) 智士,有智慧的人。
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
战国策》
(7) 又如:智地(智士集中之地)。
(8) 春秋时晋国地名,在今山西省永济市北。
(9) 姓:
智姓。
〈动词〉 通“知”( zhī)。知道,认识。
狗犬不智其名也。——《墨子·经说下》
而不智也。——《墨子·号令》
得此六者而君父不智也。——《管子·法法》。王念孙云:“智与知同。”
[2] (1)智齿 zhìchǐ
意思:最后面的臼齿,成年后才长出来。
(2)智慧 zhìhuì
意思: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3)智谋 zhìmóu
意思:才智和计谋。
(4)智囊团 zhìnángtuán
意思:指与制定计划和策略有关,并且时常没有官方的或被承认的地位的专家教授们。
(5)智能 zhìnéng
意思:指人的智慧和行动能力。
(6)智勇双全 zhìyǒng-shuāngquán
意思:又有智谋,又勇敢。
[2] 儒家思想中的“智”
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被视为“
三达德”、“四德”及“五常”之一。
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在儒家思想史上,孟子第一次以“仁义礼智”四德并提。他从行为的节制和形式的修饰、道德的认知和意志的保障等意义上确立了礼与智在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最终,仁义礼智四位一体,相依互补,恰成一完整的范畴系统,构建为人道的全部蕴涵。
到了汉代,儒家“五常”(
仁义礼智信)确立,“智”位列其中。
[3][4][5] 佛教术语中的“智”
音译:若那、阇那。
意思:指人们普遍具有的辨认事物、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或认识。
类型:
二智、三智、四智、五智、十智、
二十智、四十八智、七十七智等